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材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应试者才可以开始答题。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试者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材料1、
S市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将乡风文明建设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大力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基层大治理等工作,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部署。为加强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今年3月13日,S市召开工作大会,对村居建设作了整体部署:到今年年底完成30个美丽文明和谐示范村建设,到2020年年底完成50个示范村居、5个标杆村居建设,按照典型引领、整体推进、总体提升的方针,将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S市一直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突出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党领导一切”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努力健全以党建为统领、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和法治观念的强化,逐步提高乡风文明水平。
今年S市选派了104名机关干部任村居第一书记,公开招考205名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并推进基层党建下沉到村民小组,落实支部建在小组上。该市党建工作示范村A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农村党建要让群众更满意”的殷切期望,积极探索“党建+”融合基层治理发展模式,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法治、德治。
S市注重提升城市形态,大力推动城市升级,“美城行动”从中心城区延伸到村居社区。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S市以改造乡村人居环境为核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
S市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文化遗存的修缮和活化。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8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共27人。S市坚持“一村居一品牌”的工作思路,挖掘提炼村居历史文化特色,打造村居文化品牌活动。
目前全市已建成30个村居主题公园,143个农村公民道德讲堂,每个村居都设置了善行义举榜或好人榜,让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随时可学、随心可感。
S市不断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进主题公园、标识景观、公益广告建设,开展农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习宣讲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同时,S市还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引导村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材料2、
有着良好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的Y县城关镇山岔村,多年来却受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制约,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800元,约三成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下。在各方努力下,该村2013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5年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016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2017年列入小康村建设项目。日前,调研组对山岔村进行了调研,以下是调研记录:
村党支部书记L介绍说,为了彻底改变贫困面貌,2013年,村上联系帮扶单位省环保厅、相关银行,反映发展意见,争取帮扶资金。山岔村通过整合帮扶资金,建成了180平方米的文化宣传基地,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硬化村内道路3公里,硬化西环路至山岔村道路3.5公里,还积极争取财政、建设、文化、扶贫等部门资金,实施了清溪小学及幼儿园新建工程。
该村还积极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合作社式的劳作模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并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
杨自龙家以前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原本东奔西走做临时工的他,在村党支部的鼓励下,争取到帮扶贷款90万元以及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所注入的资金30万元,牵头成立了吉隆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先后搭建起17座大棚种植草莓。因为绿色环保,来采摘的人很多,经济收入年年增长。
据记载,山岔村以前有九盘水磨,它们在清朝同治年间被焚烧殆尽。清光绪初年,本村村民王升贵,王好存父子重新修建一盘水磨,用于解决老百姓无处磨面的问题,加工场面十分红火。这盘具有传奇色彩的水磨保留到了今天,它不但让后人了解先辈生活,也激励了大家齐心奔小康的勇气,被Y县人民政府授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确立了‘一心多景,一轴三廓,四片联动’的发展格局。”城关镇党委书记X如是说。他介绍:山岔村2014年被纳入了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行列,城关镇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为该村出良策,确定以“传承九磨文化,做足山水文章”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该村下决心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全村致富的一个新举措,依托自然资源,发挥山岔村天然水源的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做活水的文章,打造避暑休闲的美丽村庄。
L书记说,该村2014年修建了占地650平方米的老年文化活动广场,2015年利用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打造了占地7800平方米的水磨文化广场,2016年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人造草坪球场并精心打造了400米长的历史文化艺术墙。这些设施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好。
山岔村古时就因县八景之一的“烽火夕照”而负盛名。夕阳将落末落之时,晚霞赤红如血,涂遍半边天空,如一幅色彩溢漾的油画。置身此处,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其景象在夏日最为艳丽壮观。据此,山岔村2016年建成烽火夕照长城墙、山神庙观景平台和小游园,同时恢复了重阳民俗文化活动。
“我们村已通过省、市美丽乡村建设验收,打造了一个不要门票的乡村旅游景点。到这里来,能品野菜、听蛙声、忆水磨、体验农耕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L书记高兴地告诉我们。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部分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周云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4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他看到了商机,有效利用自家宅院,开办“农家乐”。“道路全部硬化,环境干净整洁,景观美丽还有故事,这吸引来了不少游客,生意一天比一天好,1个月纯利润有1万多元。”周云笑呵呵地说。
L书记介绍说:“周云的农家乐开办为山岔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开了个好头,好多村民纷纷效仿,家庭收入开始增长,生活条件明显好转了。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男人们一闲下来就喝酒,女人们一闲下来就传闲话。镇、村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指示,大力倡导文明树新风。”他指着一些农家大门边墙说:“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从每一家找家训、立家规,然后制作成漂亮的牌子挂在门口,时时提醒着进出的每个人。”他强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邻里亲近,做任何事都容易。
山岔村把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在全村范围内从家谱村史、牌匾楹联、经典家训中广泛征集好家训,使该村成为户户挂家训、家家立家规的“家训村”,以文明家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周云家的大门口贴的是“家庭和谐,邻里相亲”,对于周云来说,好的家训是他家庭和睦、创业致富的根本。周云说“自从挂上了家训牌,全村的人就开始讨论张家或者李家的家风,不但监督别人,而且反观自己、要求自己、教育孩子。大家和睦相处,邻里亲近。”
材料3、
某学者发表文章,介绍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乡村建设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该文章摘录如下:
卢作孚于1893年出生在原四川省合川县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作为一个没有念过大学的农家子弟,他却创造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奇迹。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1927年,卢作孚开始在中国西部开展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被誉为“北碚之父”,和晏阳初、梁漱溟并称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他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在“乡村现代化”。他认为:“乡村是不断供给城市人口的地方。如因教育缺乏,供给的都是无知识的人口,那不但于城市文明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不小。乡村教育不发达,不但是乡村问题,而且变成城市问题了,而乡村经济事业如没有和城市同样的速度进展,亦必引起城市原料的恐慌”,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无休止地逐渐增多,更会成了城市问题。”这些近百年前说的话,仿佛针对的就是当下的现实。他始终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从而突出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抓住了要害。
“乡村现代化”既是一个现代目标,更规定了推动了乡村运动的范围与方法。这也是最具启发性之处:从事乡村运动,既要落实为一个个具体问题(教育问题、救济问题等)的解决,但又不能局限于此,要有一个“乡村现代化”的大视野、大目标,既立足局部,又着眼全局。
卢作孚设计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时,一开始就提出了“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的目标,并且具体规划为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自治建设等几个方面。这表明,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现代化”的概念,并不局限为物质的建设,而追求乡村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环境全方位的改革。其一,卢作孚规划中的文化教育建设,不仅以“教育事业”为中心,而且把“研究事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在他看来,乡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因此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的研究,“要注意应用的方面,有生物的研究,有理化的研究,有农林的研究,有医药的研究,有社会科学的研究”。后来北碚建立了西部科学院,就具体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在城镇设立研究机构,当时这在全国是一个独创。其二,卢作孚特别重视社会建设。他不仅积极发展公共文化娱乐建设,创办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而且大力推动“公共事业”,开展“社会工作的运动”,这背后又是“人”的建设。他要通过这些公共事业,培育新的“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不良嗜好,皆无不良习惯”。其三,他对环境建设也倾注极大热情,提出“凡有市场必有公园,凡有山水雄胜的地方必有公园”,他的理想是把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区建设成“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的人间净土、乐园。其四,他在推动乡村社会建设时,特别关注的是,所有的公共事业,都要“大众出钱,大众出力,而且是大众主持。由这些具体的活动引起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兴趣,以形成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
如何着手乡村现代化?卢作孚的回答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三方面的建设诚当并重,但更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当集中一切力量于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增进人民的富力”,人民富裕了,才能增进其“完纳赋税的负担力”,从而增强国力。而卢作孚更要强调的,是“经济活动为国家最大多数人所必须参加的活动”,经济建设是最能动员最广泛的民众参与。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以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和北碚峡防局局长的双重身份动员民生实业公司的财力、物力和人才、技术优势,全力支持北碚峡区的多村建设,着手五大工程建设,即投资煤业,开创峡区煤矿业;投资交通业,修筑铁路;投资纺织业,建立大明染织厂;投资科学研发,创建科学院、博物馆;投资教育,创办兼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企业养学校。而民生公司自身也从中获得了发展新机遇:不仅获得经济利益,而且利用乡村建设所提供的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培训了近千名的建设骨干人才。卢作孚力图构建一个“以工辅农,工(工商业)农(乡村建设)互动”的发展模式,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这一点在强调以工哺农,建设新农村的今天,就看得更加清楚了。
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最核心的一个层面,即他所提出的“训练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的命题与任务,他提出以“人人都能自立,人人都能立人”为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乡村现代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立人”,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的现代化”。二是乡村现代化建设又要依靠“人人都能自立”的建设者去推动。
材料4、
关于如何重新认识乡村生活的意义,有学者撰文指出:
美国作家梭罗曾经倡导一种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他28岁时只身一人来到家乡城外的瓦尔登湖,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可以说,梭罗在乡村生活中重新发现了我们在城市的现代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进而启发我们思考“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对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人在乡村中,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人在自然中”,真正地“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教育状态。别的不说,单是在乡居生活中能够每天“按时看日出”(这是作家福楼拜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生命命题),就足以使我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了。梭罗曾因看早晨的阳光,而产生“黎明的感觉”,即每天都以新的眼光,以一种新鲜感去重新观察、重新发现已经司空见惯的生活,从而获得新生。作家M说,在大自然中,“体验阳光,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温馨,体验柔情,体验思念和怀想,这样的精神生活,这样的心理空间,实在太有魅力”。正是在大自然中,我们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中写的“地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安泰,他在失败之时总是投向大地,从母亲那里获得力量。鲁迅对故乡民间世界的依恋也颇类似于此。民间文化伴随着童年记忆构成回忆中极具温情的人生体验,他对民间风俗的津津乐道,对民间人物不无温情的回顾都表现民间文化对他的吸引力。鲁迅正是在他家乡的民俗、民间文化的熏陶下被培育出来的。
在中国,有一位当代作家H,他也在农村建屋,自由游走、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H认为,人们对乡村的“投奔”,实质上是在投奔多村所呈现的“文明意义”,这种“文明意义”有三:其一是自然造化的“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个异性”,而这样的个异性在严格雷同的“技术高精度”和大量重复的“规模经济”中已经被完全屏除。其二是“永恒”的感觉。“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够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其三是“共有共享”的理想,“大自然是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与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共有和共享的状态”。
材料5、
“城市和农村要互补发展,”某官员日前指出,“有些经济学家总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农村的人口接到城市里来,就完成了城镇化,生产效率会自动提高、社会分工会自动推进,这其实是有问题的。”该官员特别强调了一个误区,即将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当前,村庄大量被拆,数量急剧减少,部分基层干部梦想一步就把农村变成城市。其造成的后果不是城乡互补发展,而是城乡“一样化”,这不仅可能导致宝贵的乡土旅游资源的丧失,也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据此,该官员认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该坚持“两条腿”并行,城市、农村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统筹区域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做好产业支撑、保证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让农村和城市同样美丽。
有专家指出,我们在城乡关系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他认为,不是城市文明高于农村文明,也不是农村文明高于城市文明,两者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关系,所以既不能把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文明之上,也不能把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
三、做答要求
1、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S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1):
1.加强基层党建。壮大队伍,选派优秀人才;将基层党建组织下沉。
2.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环境。
3.保护历史文化。修缮和活化文化遗存;提炼文化特色,打造品牌。
4.加强道德建设。开设讲堂、设置好人榜,宣传核心价值观;挖掘传统道德
参考答案(2):
措施如下:一、整体部署,推向深化。明确目标,贯彻方针;二、重视党建,固本强基。突出党组织核心作用,探索“党建+”基层治理模式;三、改造人居,推进生态建设。整体环境更加美化;四、修缮文化遗存,打造品牌。一村一品,挖掘历史特色;五、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设立道德讲堂,弘扬优良传统。
参考答案(3):
举措如下:
1.深化部署。推向深化,明确目标,贯彻方针。
2.推进基层党建。壮大队伍,选派优秀人才;下沉基层党建,探索“党建+”模式,实施固本强基工程。
3.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整体环境。
4.保护历史文化。修缮活化文化遗存;提炼文化特色,打造品牌。
5.加强道德建设。开讲堂、设好人榜,宣传价值观;挖掘传统道德。
2、假如你是被派到Y县的调研组一员,请根据“给定材料2”中的调研记录,就山岔村值得肯定的做法写一份调研报告提纲。(20分)要求:(1)紧扣材料,要点完整;(2)内容具体,条理清晰;(3)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1):关于山岔村调研提纲
过去我村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后通过共同努力建成小康村,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一、整合帮扶资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省环保厅、银行的资金支持,建立文化宣传基地,安装路灯,硬化路面,建设小学及幼儿园,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成立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合作社的模式,在村党支部的鼓励下争取扶贫贷款,成立农业、养殖业等各种专业合作社,实现经济收入年年增长。
三、发挥自然和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业。保护好传统的“九磨”文化,确立发展格局,利用文化做足山水文章,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文化活动广场、艺术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打造民俗文化。
四、兴办农家乐,建设美丽乡村。村民建立农家乐,利用自家宅院开班农家乐,环境整洁,景观美丽,吸引游客,收入不断增加。
五、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针对农村出现的各种不良风气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主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从文明家风做起,形成邻里和睦、亲近的乡村新风貌。
参考答案(2):
关于山岔村的调研报告提纲
从前山岔村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少。而今实现了整村脱贫,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市级卫生村和小康村。该村值得肯定的做法如下:
一、整合帮扶资金。1.争取、整合帮扶资金,完善文化宣传基地、路灯、道路等基础设施;2.争取财政、建设、文化、扶贫等部门资金,实施新建工程。
二、成立专门组织。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合作社式的劳作模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并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
三、加强文化建设。完善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1.保护当地特色文物,如重建九盘水磨。保留特色景观,比如烽火夕照长城墙、山神庙景观平台和小游园。2.复重阳民俗文化活动。3.修建老年文化广场、水磨文化广场、历史文化艺术墙。
四、发展特色旅游。1.依托自然资源,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做活水的文章,打造避暑休闲的美丽村庄。2.打造免费景区。3.利用自家宅院,开办“农家乐”。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个人精神风貌,找家训、立家规,制作成门牌,加强家风宣传;把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答案(3):
一、整合帮扶资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省环保厅、银行的资金支持,建立文化宣传基地,安装路灯,硬化路面,建设小学及幼儿园,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成立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合作社的模式,在村党支部的鼓励下争取扶贫贷款,成立农业、养殖业等各种专业合作社,实现经济收入年年增长。
三、发挥自然和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业。保护好传统的“九磨”文化,确立发展格局,利用文化做足山水文章,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文化活动广场、艺术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打造民俗文化。村民建立农家乐,利用自家宅院开班农家乐,环境整洁,景观美丽,吸引游客,收入不断增加。
四、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针对农村出现的各种不良风气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倡导讲文明、树新风,主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从文明家风做起,形成邻里和睦、亲近的乡村新风貌。
3、某省政府举办了一个农村发展战略研习班,其中一项研习内容是“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假如你是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围绕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及其现实意义,写一份导学材料,以指导学员更好地学习。(20分)要求:(1)内容全面、准确;(2)层次清楚,分条作答;(3)不超过600字。
参考答案(1):卢作孚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实业家,被誉为“乡村建设三杰”之一,他创办的民生实业是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1927年他开始以重庆北碚为中心开展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在实践中,以乡村现代化为核心,提出了乡村建设理念。
一、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在乡村现代化。他认为,乡村现代化是奋斗目标,乡村是供给城市人口的地方,而乡村教育落后,人口涌进城市,会造成城市原料恐慌等一系列问题。他始终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国家的发展问题。
二、乡村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他认为,乡村不要局限物质建设,要全方位改革。比如教育建设要突出研究事业;社会建设要推动公共事业和培育新的人民;环境建设要成为人间乐园;社会建设要大众管理公共事务。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手乡村现代化。他认为,要集中一起力量搞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增进人们的福利,增强国力。他身体力行,构建以工辅农、农工互动的发展模式。
四、乡村建设思想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他认为,训练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人的现代胡是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因为乡村现代化要靠能自立的建设者去实现。
现实意义: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着眼于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思考中国问题,突出了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抓住了的关键;乡村建设既要着眼于全局目标,又要解决具体问题;强调以工辅农,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2):
关于卢作孚乡村建设构想的导学材料
卢作孚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实业家,被誉为“乡村建设三杰”之一,他创办的民生实业是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1927年他以重庆北碚为中心开展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在实践中,以乡村现代化为核心,提出了乡村建设理念。
一、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在乡村现代化。他认为乡村现代化是奋斗目标,乡村是城市人口的供给地,乡村教育落后,人口涌进城市,会造成城市原料恐慌等一系列问题,他始终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国家的发展问题。
二、乡村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他认为乡村不能局限物质建设,要全方位改革,在教育建设要突出研究事业,在社会建设要推动公共事业和培育新的人民,在环境建设要成为人间乐园,要大众管理公共事务。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手乡村现代化。他认为要集中一起力量搞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增进人们的福利,增强国力。他身体力行,构建以工辅农、农工互动的发展模式。
四、乡村建设思想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他认为训练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人的现代化是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乡村现代化要靠能自立的建设者去实现。
现实意义:1、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着眼于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思考中国问题,突出了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抓住了的关键。2、乡村建设既要着眼于全局目标,又要解决具体问题。3、强调以工辅农,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现实意义。
4、根据“给定材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1):这句话表明了乡村能够为人们带来精神文化的重要性。理解如下:
乡村生活带来诸多意义,推动人们的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1、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熏陶。处在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状态,能够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重获新生,扩大心理空间,精神逐渐明亮;2、能够体验民间文化。遇到失败可以从中获得力量,乡情成为永远的依恋,民俗文化极具温情的人生体验,让人在熏陶中成长;3、感受乡村呈现的“文明意义”。感受“个异性”、“永恒”、“共有共享”的自然理念。因此,要深入理解乡村文明、乡村生活的意义。
参考答案(2):
这句话指出了在乡村生活中能找到城市现代文明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精神价值和人生意义。
表现有:
1.获得自然熏陶。使人精神明亮。感悟生命意义与欢乐,重新发现、观察生活,获得新生,让精神生活更有魅力,拓展心理空间。
2.汲取精神力量。获得面对失败的力量。民俗、民间文化能丰富温情的人生体验,助力个人成长。
3.投奔文明意义。保留自然造化的个异性,拥有与“永恒”的物质形式相对应的不朽精神,承载“共有共享”的理想。
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乡村生活,挖掘精神意义。
5、给定资料五结尾写道:“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1000—1200字。
范文1. 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
城市与乡村,并没有城市文明高于乡村文明,也没有乡村文明高于城市文明,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关系。让城市、乡村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统筹区域发展,就能让乡村与城市同样美丽。
但是在近年的发展中,有些专家错误地认为城乡一体就是城乡“一样化”,这样的观点导致了村庄大量被拆,许多宝贵的乡土旅游资源流失,也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所以,要做到城乡协调统一,互补发展,我们就要做到城乡发展二者同步进行。
城、乡之间自由游走需要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互相融合。城市有着乡村所欠缺的经济和技术,而乡村也有着自己独有的自然优势,因此可以将城市的经济技术投入乡村的建设中,从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山岔村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因此山岔村吸引大量资金投入,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自然旅游景点和文化优势,引来了大量城市人民的到来,不仅带动自己的村子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还刺激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做到了城乡互补发展。可见,城、乡之间自由游走需要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互相融合。
城、乡之间自由游走需要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互相融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句诗体现了在乡村生活的自然风光。而作家福楼拜也说过,自然中蕴含着不朽的精神。人只有在乡村中,才最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鲁迅曾说过:乡村的民俗文化是极具温情的,是属于人造的文明。山岔村利用其独特的自然优势,打造属于他们的独有文化,让城市的人们感受到了乡村的文化风景,因此流连忘返。也只有把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相结合,才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共有共享的状态:自由游走、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才会发现在城市的现代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因此,城、乡之间自由游走需要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互相融合。
理想的生活状态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需要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我们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也离不开现代化的科技,是需要在城市里生活;但是,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离不开乡村的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的熏陶。自然的鬼斧神工能够让我们感受生命的意义,民俗文化能够让我们接受历史的熏陶,提炼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体会到这与自然、与乡村的共有共享状态。综上,理想的生活状态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需要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
城市文明不会高于农村文明,农村文明也不会高于城市文明,只要我们做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融合、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融合、自由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我们就一定能做好城市,农村协调统一,互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农村和城市同样美丽。
范文2. 实现文明互补 寻找理想生活
《礼记·礼运篇》:“万物得其本着生,百事得起道者成”。在我国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有部分经济学家和干部错误的把城乡一体化理解为了城乡“一样化”,即简单的把村庄拆除,把农村人口搬迁至城市里面去,就完成了城镇化,生产效率就会自动提高,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改善。恰恰相反,真正的城乡一体化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互补充,自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城乡之间寻找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因此,实现城市与乡村文明互补,社会文明和自然文明互补,是我们把握住城乡之间的平衡点,是找到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必由之路。
寻找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实现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两者互补是前提。刘向《说苑》:“万物得其本着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从来不是简单的谁取代谁,而是起头并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城市为乡村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助力带动乡村更好的发展,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为城市提供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资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治愈内心的顽疾。只实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两者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双方更好的发展,找到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寻找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实现人造文明和与自然文明两者互补是关键。 《易经》:“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文明是人造文明的基础,人造文明是自然文明的延伸。一方面,人只有在自然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命的奇妙,回归本真,找到心灵的那一方净土,才能更好的回归生活回归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更好的建设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只有社会文明高度发达,我们才能更好的去与自然文明相处,才有足够的能力和意识觉悟去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的多样性。所以,要想寻找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实现社会文明和与自然文明两者互补是关键。
寻找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行走在城乡之间是根本。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倡导的价值理念,寻找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也离不开这种价值理念,城市与乡村两者从来不说互相取代互相对抗,而是互相依存功能互补,两者相得益彰。城市可以提供便利的物质条件,让提升我们的外在生活质量,乡村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内在,我们只有行走在城乡之间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最大的享受到城乡两者的优势,各取所长,才能找到最适合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所以,寻找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行走在城乡之间是根本。
“欲借长风乘势起,敢凭豪气弄潮来”。只要我们行走在城乡文化之间找到城乡之间的切合点,坚持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结合,社会文明和自然文明相结合我们一定能实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城市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范文3. 实现文明互补 共赴理想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有人认为城市文明比乡村文明优越,有人认为人造文明比自然文明先进,实则不然。在城乡间徜徉,实现文明互补,才能共赴理想生活。
实现文明互补,共赴理想生活,应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融合。城市文明倾向便捷,但乡村文明令人放松。城市文明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工业商业产业化模式化,而当城市文明融入乡村文明的时候,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增长与收入的增加,同时能以城市的发展规划带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乡村文明融入城市文明之后,带来的是文化的多样化,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让文化瑰宝不被时代的浪潮淹没,和谐的乡里氛围也能让城市多出一丝人情味。所以,实现文明互补,共赴理想生活,应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融合。
实现文明互补,共赴理想生活,还应让自然文明和人造文明融合。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座座钢铁森林拔地而起,象征着国家的日渐强大。然而,钢铁森林固然雄伟壮观,自然景观也同样风景秀美。将自然文明和人造文明相结合,我们便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通过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融合,能有效帮助改善城市环境与污染,让钢铁森林多出一抹属于自然的绿色,从而建设“生态城市”。而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则能帮助乡镇开发出更多景点,发展旅游业,不仅能为乡里创收,帮助乡里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劳动岗位,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劳动力回乡就业。因此,实现文明互补,共赴理想生活,还应让自然文明和人造文明融合。
实现文明互补,在城乡间自由游走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我国当下正处于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慢慢形成了追求理性,统一,高效的技术文明,而乡村则仍处于感性、讲究多样化与个性化的自然文明,乡村自然文明中环境,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为在城市人造文明中饱受同质化之苦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逃离之所,同时,城市的人造文明的资源、环境、交通,产业,也为处于乡村的自然文明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出路和更多的选择。可见,实现文明互补,在城乡间自由游走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城市与乡村同为我国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是不可割裂的。要共赴理想生活,只有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融合,让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融合,在城乡间自由游走,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将城市的高效与乡村的多样,将人造的雄伟与自然的美丽相融合,才能实现文明互补,从而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
范文4
实现文明互补 共赴理想生活
刘向《说苑》:“万物得其本着生,百事得起道者成”。在我国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有部分经济学家和干部错误地把城乡一体化理解为了城乡“一样化”,即简单地把村庄拆除,把农村人口搬迁至城市里面去,就完成了城镇化,生产效率就会自动提高,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改善。恰恰相反,真正的城乡一体化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互补充,自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城乡之间寻找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因此,实现城市与乡村文明互补,社会文明和自然文明互补,是我们把握住城乡之间的平衡点,是找到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必由之路。
寻找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实现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两者互补是前提。《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到并行而不相驳”。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从来不是简单的谁取代谁,而是齐头并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城市为乡村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助力带动乡村更好的发展,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为城市提供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资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治愈内心的顽疾。只实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两者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双方更好地发展,找到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寻找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实现社会文明和与自然文明两者互补是关键。 《易经》:“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社会文明是自然文明的延伸。一方面,人只有在自然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命的奇妙,回归本真,找到心灵的那一方净土,才能更好的回归生活回归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更好的建设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只有社会文明高度发达,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与自然文明相处,才有足够的能力和意识觉悟去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的多样性。所以,要想寻找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实现社会文明和与自然文明两者互补是关键。
寻找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行走在城乡之间是根本。《礼记·礼运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驳”。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倡导的价值理念,寻找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也离不开这种价值理念,城市与乡村两者从来不说互相取代互相对抗,而是互相依存功能互补,两者相得益彰。城市可以提供便利的物质条件,让提升我们的外在生活质量,乡村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内在,我们只有行走在城乡之间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最大的享受到城乡两者的优势,各取所长,才能找到最适合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所以,寻找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行走在城乡之间是根本。
“欲借长风乘势起,敢凭豪气弄潮来”。只要我们行走在城乡文化之间找到城乡之间的切合点,坚持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结合,社会文明和自然文明相结合我们一定能实现。
范文5
实现文明互补 共赴理想生活
《礼记•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其意为万物可共生共育,大道可并行互补。可现阶段,社会中不乏将城乡一体化视为城乡“一样化”的情况,这种盲目的认知造成宝贵的乡土文明的丧失,也不利于现代化农业建设。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向,实现城市、乡村、人造、自然文明互补,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发掘特色之美,共赴理想生活。
实现文明互补,共赴理想生活,融合城市与乡村文明是基础。S市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将乡风文明建设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大力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基层大治理等工作。将“美城”行动从中心城区延伸到村居社区,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城市文明投入资金,根据各村居特色,因地制宜,打造文化品牌,有效地提升农村整体环境水平,且发挥了特色文化遗存作用,促进了乡村文明发展。所以,要实现文明互补,共赴理想生活,融合城市与乡村文明是基础。
实现文明互补,共赴理想生活,协调人造与自然文明是要求。Y县城关镇山岔村通过将人造的“九磨文化”,依托自然资源,确定出“传承九磨文化,做足山水文章”的主线;同时,山岔村也配合古时就有的自然景观“烽火夕照”,修建长城墙、观景平台和小游园,为游客提供便利观景条件,更能体会置身此处,山河尽收眼底的豪迈之感。山岔村将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协调统一,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收效果极佳。因此,要实现文明互补,共赴理想生活,协调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是要求。
实现文明互补,共赴理想生活,发现文明互补点是关键。美国作家梭罗在乡村生活中重新发现了我们在城市的现代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说明乡村文明具有许多城市文明没有的元素,而且还能为其做出补充;又像自然造化的叶子的“个异性”与人造文明的“雷同性”互相补充;自然文明的“永恒”感与人造文明的“时限”感相互补充,这都能够极大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好地统一物质与精神的存在。这一切的重点就是善于发现文明之间的互补点,找到它,从而使精神生活多样化、理想化。可见,要实现文明互补,共赴理想生活,发现文明互补点是关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任何事物达成目标都需要外界的帮助补充,没有一种能独立存在的文明,世界正处于大融合的过程中,融合城市与乡村文明,协调人造与自然文明,发现文明互补点,才能实现文明互补的良好格局,达成共赴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
范文6
其实,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和矛盾的,而是统一互补的。当下我们大力推出的城镇化就是要求二者的共同实现,既能享受城市的生活便利,完善的公共服务,又能保留农村的淳朴,拥有灵魂的归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城乡之间游走。
城镇化,城市文明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城镇属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融合,但最主要的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农民提供生活的便利,通过产业给农民提供生活保障,通过服务业给农民更多的出路,这些都是农村不具备的条件,因此,搞好城镇化,离不开城市文明,这就需要城镇化在建设中着眼长远,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从加强公共意识和规则开始,让农民接受城市文明的基本规范,这样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才能具备更加充实的物质基础。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铺摊子太大,农民了利益受损,物质文明没有得到享受,但是城市病的问题却十分突出,应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当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城镇化,乡村文明为其提供精神支撑。搞好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高楼大厦,不是宽广的柏油路,很多人进入城市感到迷茫就是没有了精神的依托,有时需要到农村去找回失去的灵魂,因此城市化就是要保留农村的文化,让农村文明在城镇中得以保留,这样才能才城镇既容得下肉身也拥有者灵魂,则是最好的人生状态。但是很多,城市建设,只看到了物质的繁华和喧嚣,没有了农业文明的温情和质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收到了市场的影响,关系越来越淡,精神越来越颓废,这样的发展就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不能完全按照大城市的要求建设,应该留着农村的原始风貌,保留着土地的耕作,有着“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有着“日暮苍山远”的幽静,这样的城镇化才是有风景有乡愁的。
二者相互补充,自由游走。解决农村问题,不是让农民搬上楼,住进高楼里,跟城市建设的一摸一样,更也不是让城市病在农村出现;面对当前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开始回到农村创业就业,有些城市人想回到农村去居住和游玩,这些都是启示我们,解决农村问题和城市问题,只有有序推进城镇化,这样才能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互补,才能让人在二者之间游走,满足人的最大需求,这也要求我们从过去的教训和当代经验中进行积累,在城镇化建设中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探索有益经验。
范文7
但是有些人对于城镇化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城镇化就是城乡“一样化”,把农村变成城市,把农民变成市民,那样不仅难以实现,而且失去了城镇化的涵义,农村给人带来的精神归宿将无处安放,“城市病”将在很多地方出现,因此,加强城镇化建设,既要保留农村的文明,更要体现城市的文明,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是有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农村文明是城镇化的基础。农村是人类最初的起源,农村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根本。但是面临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实现城镇化是必然趋势,是符合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很多农村因为农民工外出务工而日渐萧条,同时有些在外务工的农民又想回家创业,给当地百姓造福,所以,建设城镇化是正确选择。作为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针对当时不太发达的重庆北碚,提出了要想解决城市问题,必须解决农村问题的科学判断。当下,各地都在大搞城市成,但是所有成功的例子无不证明只有保存农村文明的城镇,才是真正城镇化。山东南张楼村在借鉴德国巴伐利亚经验,在科学规划城镇化的同时,较好保留了农村的风貌和文化,由此带来的旅游业更是特色十足,因此,只有让农村文明在城镇化中得以保留,才能把过去数千年的历史保留,才能让淳朴的文化再现,才能个人以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搞好城镇化,农村文明是不可或缺的根本和基石。
城市文明是城镇化的保证。进行城镇化与工业化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需要大量的工人,现有城市人口无法满足,只能有大量农民工来实现,因此大量年轻力壮的农民进城从事服务业和产业化工作,带来了财富的增加,带来了观念的转变,更是享受城市文明带来的好处,人越来越变得遵守规则,各种社会福利的保障给他们带来了更好的预期,但是有些人却割舍不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他们有些人不愿留在城市,但是又不能回到农村,因此在城乡的结合点科学规划城镇成为现实的唯一选择。陕西铜川照金镇就是典型,利用有利的交通,在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立城镇,依托当地原有的旅游优势,给许多外出务工回乡的人提供了就业渠道,同时由于各种便民服务设施较多,很多人过上了跟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由此可见,实现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渠道。
总之,感情是乡村文明的体现,物质是城市文明的折射,面对势不可挡的城镇化建设,既不能让城镇化变成无人的空城,被房地产绑架,更不能过分强调物质建设,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只有真正理解城镇化的涵义,采取科学的规划,适度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2019国考省级范文
范文1
文明互补,共赴理想
闻风而响,随风而舞的田野中那翻涌的稻花,是乡村的地儿;熙熙攘攘的,被赋上人间烟火的街市,是城市的人儿。这般理想的生活状态既离不开人造文明与自然文明的保障,也离不开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滋养,二者之间应该是互补的,不能割裂。因此,只有城乡协调,文明互补,方能自由游走在城乡之间共赴理想生活。
以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协调之思,绘理想生活蓝图。《二十四诗品》中有言:“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语出晚唐诗人司空图,而如今的城乡关系也可借此诗句作诠释。城市文明不应凌驾于乡村文明之上,也不应把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应协调推进,这是因为世上没有事物是亘古不变的,只有不断探索,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我们才能绘得理想生活的美好蓝图。百姓安居乐业各抒己好,产业蓬勃兴盛利国利民,此之为城市文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此是为乡村文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联抉并举,强调的是协调统一与并行互促,讲求的是行动与方法的相得益彰。只有城市为乡村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乡村为城市提供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资源,才能实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的美美与共,才能绘得最理想的生活蓝图。
以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互补之径,寻理想生活出路。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中写道:“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鲜花、一刻清静,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查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文明是人生存的根本,自然造化和合于人,无视自然规律,毁坏自然文明,无异于杀鸡取卵。但人造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能抹杀,没有人造文明,人们现在或许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因此,霓虹闪耀是一种美,星汉灿烂也是一种美,只有让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互补发展,方能寻得理想生活的出路。
城乡协调,文明互补,在城乡的游走间觅得最理想的生活状态。《礼记·礼运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驳”。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该坚持“两条腿”并行,城市、农村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统筹区域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做好产业支撑、保证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让农村和城市同样美丽。绿水与青山哺育着中华儿女,青山的子民亦描绘着青山的画卷,在人与自然万灵的共生共荣中,在城市与乡村的游走间,方能觅得繁华而又静谧、现代而又古典的理想生活。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我们正见证着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相交相融,见证着人造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协调互补。相信吧,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而我们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飞驰,也能悠然漫步于充满温情的乡间小路!
范文2
推动文明互补,奔赴理想生活
《礼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强调的是百物互补、和谐统一。而在现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有些人认为城市文明高于农村文明,人造文明高于自然文明,有些基层干部梦想一步就把农村变成城市,使城乡变得“一样化”。这些看法做法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只有使这些看似“对立”的文明之间相互依存、功能互补,让人们可以在城乡间自由游走,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
奔赴理想生活,需要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互补。习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是“一样化”,要求的是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城市有着发达的经济和技术,而乡村也有自己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城市可以对乡村进行投资和科技援助,带动乡村的发展,提高乡村的生活水平,优化乡村人居环境;而乡村反过来又可以对城市进行反哺,乡村是人们的精神故乡,可以让城市文明感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感受历史文化的陶冶,使城市与生养我们的土地连结起来。城乡文明互补,才能实现理想生活。
奔赴理想生活,需要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的互补。陶渊明弃官而“归园田居”,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美国作家梭罗一人来到瓦尔登湖,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在乡村生活中重新发现了我们在城市的人造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人造文明固然有其经济便利之处,但是它导致的人际关系异化等等问题也不可忽视,这时候就需要回到自然文明中,在那里回归本真,寻找心灵净土,治愈创伤。同时,自然文明的保持也离不开人造文明,需要人造文明通过技术的发展去保护在消逝的自然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互补,才能实现理想生活。
奔赴的生活状态在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如今有些人被困在城市里,郁于异化的人际关系中;有些人又被困在乡村里,受限于较差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要推动城市与乡村之间人的自由流动,城市的经济技术资源要能来到乡村,乡村的人文文化精神也要成为城市的补剂;自然造化的叶子的“个异性”与人造文明的“雷同性”“重复性”互相补充;自然文明的“永恒”感与人造文明的“短暂”感相互补充。在城乡之间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最大程度享受到城乡两者的优势,各取所长,才能达到最适合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不是城市文明高于农村文明,也不是农村文明高于城市文明,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该坚持“两条腿”并行,城市文明乡村文明协调统一,人造文明自然文明相互融合,让人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这样的乡村和城市同样美丽,也是最理想的生活。
申论进行习作点评是申论提高最快的途径,大家可以下载由南方公务培训中心制作的申论答题卡模板打印进行写作,如需要进行专家习作点评请联系020-8521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