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贺南方学员囊括19年省委、省政府、工商、监狱等热门职位状元
您的当前位置:南方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 >> 国考 >> 正文内容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
本文转载自:〖南方公务考试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7-12-13〗   本文作者:admin-li   浏览次数:4333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应试者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试者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位于R市郊西隅的沙坝村,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山清水秀,历史悠久。

1980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有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文件一层层传达下来,但沙坝村却没有变革的迹象,人们还在观望。时任大队书记的杨某回忆说:“那时候土地、山林还有各种财产都是国家(集体)的,国家的东西,哪个敢随便动!”

到了1981年底,沙坝村把耕地按好、中、差进行了搭配,然后按人口平均发包给村民,完成“分田到户”,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沙坝村初步落实。从此,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村民对于承包地有了经营权、使用权。当时的规定是:所有承包地土地,不许出租、买卖;不许在承包地上建房、烧砖瓦等。虽然承包时大队已经确定承包期是3至5年,但是,村民中仍有人怀疑分田到户不长久,会不会“今天分下去,明天又收回来”。直到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村民们的忧虑才初步解除。而后中央提出的“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算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为了给农民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预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材料2

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冬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季轮作,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L村的土地分为两类,一是“围庄地”,在村庄周边,有较好的水利条件;二是“洼子地”,离村庄远,水利条件较差。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L村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根据当时的政策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两份,一份为各户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为机动地。机动地主要用于给新增加的人口增地。

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村在机动地上实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L村的人口增减变化将近百人。L村给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从位置、水利条件较好的围庄地开始,围庄地分完之后,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洼子地了。到了2014年,预留的机动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和未成年的儿子,多年后儿子娶妻生子,都没赶上村里分地,一家6个人种着3个人的地,收入窘迫。特别是每当看到邻居张某家2个人种着9个人的地时,颇有怨言:“明显不公平,就应收回重分。”但张某对他的话却不完全认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实,可二轮续包的时候就是这样,30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

与李某、张某想要地、想种地不同,L村还有不想要、不想种地的人。76岁的万老汉,家里有6亩地,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学。每年的秋收季节都是万老汉最发愁的时候,繁重的劳动都得雇人帮忙。他想把地流转出去,但因为地比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转也很困难。村里和万老汉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二十多人。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说:“种地费时费力不说,农忙时回家打理,请假还要被扣工资,不合算。这两年一直是托付亲戚来种地,没什么收益,明年也不想这么干了。”此外,村里还有10户完全脱离农业的家庭,因各种原因,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

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说,村里二轮承包后一直没进行土地调整,这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调整有政策,明确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小调整”的间隔期最短不得少于5年,而且“小调整”只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户。2006年因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与家庭人口不均衡,村里曾有过一次调整的打算,村委会研究决定:凡是人口减少以及已经迁往城镇落户的农户,其承包的土地份额一律收回,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的农户。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亩地。石某不服,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被收走的土地。法院经审理认为,2003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根据该法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户整体,而不是家庭成员个体。只要承包方的家庭还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地,则应提前半年提出申请。最后法院判决村委会返还石某土地。石某这一告,那次土地调整就没往下进行。后来,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多次强调“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2016年春,李某和一些农户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为由找到了当地政府,要求调整。这一诉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面对这种局面,村支书无奈地说:“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材料3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6年年底,中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已达7亿9298万,比2015年末增加218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57.35%。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李奶奶是几年前从农村来到X市的。离开了广袤无垠的田野,住进了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单元楼的瑞丽花园小区。舒适的住所、单调的生活、陌生的邻里,李奶奶过得并不开心,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她几乎每天都要坐公交车穿过喧闹的街区到城郊的公园里活动活动筋骨,想法子找人说说话。

瑞丽花园小区是X市近年来新开发的商品房小区,位于市区两大主要交通干线的交汇处。因位置临近商业中心,地价昂贵,住宅楼比较密集。为了体现其景观的生态性,小区内有一条人工河道蜿蜒而过,把小区的空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碎片。河边花香草绿,绿柳成荫,不少凉亭假山点缀其间。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小区里可供居民活动健身的空地却十分有限,最大的一块空地,只能容纳30人共同活动。每次看到“芳草青青、留心脚下”的木牌时,李奶奶总免不了要叨唠一句“景有了,可人没了”。事实上,小区内也建有设备完善、宽敞明亮的室内舞蹈室、羽毛球馆及各类文体活动室。但羽毛球馆和健身房是不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的,需要居民办理会员卡。舞蹈室在有对外演出活动时用于排练使用,平时都上着锁。其他文体活动室都有一定的开放时限,利用起来并不方便。

离瑞丽花园小区不远的南平巷地区是一个具有完整元代胡同院落肌理、文化资源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迄今还有2万多名居民生活在此。

已经在此生活20多年的康阿姨对记者说,当初这里特别清净,没有商业化,更没有这么多的游客。可是到了2006年进行商业开发以后,南平巷变了样子,喧哗的酒吧、随意改建的建筑物、各种小吃店、水果摊占道经营。人流量和车流量骤增,传统的文化气息荡然无存。近两年,因为这里的居住环境条件每况愈下,商品价格攀升,老住户纷纷外迁,老宅成了外来人口的聚集地。

在如何把握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业内人士认为,彻底停止商业,或者迁走所有居民,都不是良策。因为,X市的“根”就在这些胡同里,在这里居民的身上。

最近,一则消息让X市居民颇为兴奋。一座包含超大的绿地,融合生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面积近2平方千米的文化公园将在中心城区一块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的“潜力板块”破土动工。专业人士认为,公园不只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实体,同时也包含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一个好的城市公共场所而言,“建设”只是一个基础,其塑造和养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随着空间的变化,人们对城市的观感会变,对城市的体验度会变,相应地,城市治理的思路要变。拿出黄金地块做公园,提供的是场所,面向的是全体市民,彰显的是城市价值。每个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市民,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强调“共享”发展理念的当下,这意味着城市治理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

材料4

17世纪的巴黎,一座桥梁扮演了今天埃菲尔铁塔的角色,这就是新桥。巴黎人,无论贫富,都很快接受了新桥。王公贵族们突破正统的束缚,在桥上纵情欢乐,贫困的巴黎人,也来这里躲避夏日的炎热,不同层次的人在这里交流接触,新桥成为社会平衡器。

新桥就好像是一个“新闻发布中心”。当时的资料显示,只要在新桥张贴消息广告,很快就能聚拢大批人阅览。巴黎人可以在这里了解巴黎发生的大事小事,各种消息都会在人群中迅速传开。此外,一些反映社会现象的歌曲也在此广泛传播,以至于产生了许多“新桥歌手”。作家赛维涅侯爵夫人认为“是新桥创作了这些歌”。而这些歌曲也只是冰山一角。在17世纪30年代专业剧场诞生之前,新桥还一直是巴黎戏剧的中心。正如一幅17世纪60年代的绘画所示,演员们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表演,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周围,甚至凑到舞台底下。露天表演是造成新桥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桥上的购物活动,新桥一竣工,街头市场就出现了,各种新奇的东西这里都可以找到。没有人会预料到,这座桥会成为各色人为不同目的而争夺的空间。

在十几年前的圣保罗,经常可以看到富人区被高高的院墙和铁丝网包围、门口警卫森严的景象。其原因是贫富差异过大,富人为了寻求安全导致居住空间分异。贫困区税收锐减,政府提供的警力、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质量下降,这又促使一些中等收入的家庭迁走,公共空间迅速衰败。一些人为了生存针对富人下手,或偷或抢,富人只能选择加强保安防范措施。这样的治安环境,无人敢去投资。于是,政府借助城市设计,恢复城市公共领域的功能,让市民在交往活动中逐渐消解对立情绪,进而吸引投资,重新复元。

30年来,西方国家把大量工业化时代遗存的码头、厂房、矿场改造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和文化广场。在城市中心区,“商业步行街”几乎成为城市更新的“标准选项”;在城市边缘地带,提供大尺度、复合化、向公众开放的商业空间,也成为地方政府和私人开发商最乐意采用的策略之一。这些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和广告天地,被设计得优雅、别致、生机勃勃,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典型不过的展示空间。有研究者说,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

材料5

走进独墅湖月亮湾商务区,你会发现,这里的道路格外平整,找不到一条“马路拉链”,天际线由棱角分明的建筑物和绿树组成,空中也看不到一张“蜘蛛网”。这是因为,这里的自来水管、供电电缆、通信电缆全部“住”到了地下宽敞的“集体宿舍”里。这就是S市第一条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基础设施——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地下空间的“生命线”,是城市公共配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自2011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已平稳运行多年。这是一个全长920米、断面3.4×3米的“T”形长廊。长廊的一侧是一排长长的钢铁支架,如同“超市货架”,从上到下依次放着消防与监控线路桥架、电力线路桥架、两层通信网络桥架,最下面三层空着的“货架”是为未来管线预留的空间。管廊内另一侧是上下两根直径70厘米的集中供冷管道。技术员介绍说:“附近商务区的写字楼不用中央空调,夏天由这两根管道集中供冷。”

S市管线管理所负责人在向记者介绍管廊建设的前期准备情况时说,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市地下综合管廊工作领导小组起到了关键作用,领导小组成员有39人之多,涵盖了辖区各板块、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专门机构的设立,形成了多元主体的常态化沟通和快速推进机制,有效避免了推诿扯皮、难以协调等问题。

在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S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2008~2020)》《S市地下空间规划整合(2012~2020)》,今年6月又出台了《S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统筹加强对地下管廊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行的管理。

“地下综合管廊造价和维护可不是一般的昂贵”,管廊开发公司徐总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使用寿命为50年及100年的地下综合管廊,每公里建设运行成本分别为1.6亿元及2亿元。即使S市经济实力不错,但借力社会资本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市政府授权S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资组建了S市管廊开发公司,其中城建平台占股45%,水务占股20%,4家弱电单位各占股5%,为供电预留股份15%。管廊开发公司,专门负责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事务,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也解决了建设主体的问题。

在记者参观的时候,工作人员介绍:S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域,地下工程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为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和质量安全,S市在前期调研分析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组织专家团队反复论证,最终为项目设计施工提供了充分依据。S市在综合管廊规划设计阶段,就确立了系统化、标准化、智慧化的目标,在铺设管线时同步建设全面的监控、感知系统,并为信息系统升级留有接入口,方便日后对大面积地下管线实施统一综合管理。建成的综合管廊囊括消防、照明、排水、通风、通讯、供电、监控感知、火灾报警等系统,可以通过一个终端对所有管线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管理,并具有自动检测、定位、提醒等多种功能,真正实现了信息化、一体化、智能化管理。

由于综合管廊建设成本高,入廊管线大多具有公益性,且这一新生事物在使用过程中权、责、利还缺乏有效制衡和匹配,导致社会各方的投融资积极性都不高。为此,S市借鉴国内外经验,特别规定除争取国家试点和省财政支持外,如果项目建成后特许经营期内收费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市财政将进行一定补贴,确保股东投资安全且获得基础收益。

根据工程内容、建设成本、运营周期、物价水平等多重因素,制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明确各单位可以以入廊或租赁的方式获得管线所有权、使用权,让管线需求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方式,调动其入廊积极性,增加管线使用效率和经济收益。

管廊收费之所以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调动入廊单位积极性的有效方式。S市创新性地以打造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吸引电力、给排水、通信等单位成为管廊建设主体——管廊开发公司的股东,让各单位根据自身需求充分参与管廊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在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的基础上,为盘活资产、提高综合收益,这些单位均愿以有偿方式使用管线。

材料6

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那里地上道路平整,天空没有一张“蜘蛛网”,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潜力倍增。这让人想到《老子》里的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以人们居住的屋子为喻,他说一间屋子,开凿门窗,修建四壁,只有形成虚空部分,它才具有一间屋子的良好功能。据此,老子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强调“有”与“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瑞丽花园小区的李奶奶,离开广袤的田野,住进了单元楼,总觉得“喘不过气来”。看来,李奶奶虽不是哲学家,但在感觉上与老子“有”“无”之用的理念暗合。

三、作答要求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3、“给定材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材料3”和“给定材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4、S市将举办“城市样板工程展示会”,请你根据“给定材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设情况撰写一份讲解稿(20分)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逻辑清晰,语言准确;(3)不超过400字。
     5、“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有”和“无”的观点,请你结合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一、出台政策。1980年前后,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传到农村;二、政策落实。1981年完成“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不变,确定经营权、使用权。1984年中央提出“承包期十五年以上”,而后“到期再延长三十年”;三、政策深化。90年代中后期“二轮土地承包”,规定“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提出“小调整、大稳定”。2003年出台《土地承包法》;四、政策延续化。十九大提出延长承包时限三十年,给民众吃“定心丸”。


2、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他感到压力很大的原因包括:一、自主政策难以实行。预留的水利条件较好机动地分配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难以为继。二、承包地占用量与家庭人口不均衡。存在人多地少或人少地多的现象,民众感觉不公平。三、造成土地被抛荒。存在有人不想要、不想种地但有人口多却无地中的困境。四、国家规定“小调整、大稳定”,想调整受到局限。五、调整过程中与国家法律出现不符,调整政策被法律终止。

3、“给定材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材料3”和“给定材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这句话意在强调城市建设与管理目的仅仅满足于经济或美观,会带来许多问题。包括:

一、单纯追求经济与美观带来许多问题。1、影响居民心情和健身。如瑞丽花园小区,感到压抑。收费制度降低民众幸福感。2、过度商业化带来问题。如南平巷,传统文化无存,民众流失。3、对立阶层,恶化环境。如圣保罗区分富人区和贫民区,治安恶化。

二、应该加强公共空间建设。1、转变城市理念。打造文化公园,实现“造景化人”。2、公构建共空间,成为了社会平衡器。如巴黎新桥的做法;3、借助城市设计,恢复公共领域功能。4、向公众开放公园和文化广场。改造工业时代的建筑,建设公园和文化广场,在城市边缘地带,提供开放商业空间,成为生活审美化展示空间。

4、S市将举办“城市样板工程展示会”,请你根据“给定材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设情况撰写一份讲解稿(20分)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逻辑清晰,语言准确;(3)不超过400字。

关于地下管廊建设情况的讲解稿

城市建设步入新时代,我市有着超前的规划,尤其是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将地上的各种公用设施集中在地下“集体宿舍”,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的“生命线”。

我市地下管廊为一条“T”形长廊,一侧是钢铁支架,摆放着不同的线路桥架,为未来预留管线空间,另一侧是集中供冷管道。已经运行一年,这其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成立领导小组,形成推进机制。市长任组长,成员涵盖给部门,防止推诿扯皮加速协调。

二、编制规划,统筹管理。出台规划和办法,加强对地下管廊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行管理。

三、借力社会资本。授权成立公司,不同相关方各占不同股份,明确建设主体。

四、调研论证,确保安全。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提供依据,设计阶段同步建设监控、感知系统,方便统一综合管理。实现信息化、一体化、智能化管理。

五、创新方式解难题。借鉴国外经验,政府补贴,调动投融资积极性。

六、根据多重因素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明确各单位使用权、所有权,调动积极性。

七、打造利益共同体。各单位根据需求充分参与,以有偿方式使用。

5、“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有”和“无”的观点,请你结合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字左右。

总体思路:作文从给定的句子内容看,只能写成论证关系。论证城市发展中“有”与“无”的关系。

主体部分一定明确“有”与“无”的实质。“有”可以理解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物质建设、硬件等,“无”可以理解为人文情怀、精神需求、软件等。

第一段:城市管理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第二段: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进行城市建设。

第三段:城市发展之“有”——提升经济发展是前提。

第四段:城市发展之“无”——满足人文情怀是关键。

第五段:城市发展的“有”“无”之间,要有机统一,不能隔离。

第六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

参考范文:


试谈“有”与“无”

——论城市建设理念问题

老子曾言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以屋子为喻,认为一间屋子开凿门窗,修建四壁,只有形成虚空的部分,才具有一间屋子良好的功能。老子“有”和“无”的思想同样可以运用于城市建设理念当中。党的二十大提出:“我们要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推进城市建设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要学习借鉴老子“有”和“无”的思想,应用于城市建设理念,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有”是“无”的物质基础。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有”指的是城市的硬件设施。《道德经》有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修筑高楼需要每一层泥土作为基础,树立正确的城市建设理念,必须坚持“有”的基础地位,只有城市的硬件设施完备,才能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无”提供发展条件。巴黎新桥建成后,成为了巴黎戏剧的中心。不同层次的人在这里交流接触,衍生“新桥歌手”,激励艺术创作,各行各业的人聚集于此,开展露天表演,形成街头市场,营造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带动了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由此,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有”是“无”的物质基础

“无”是“有”的精神家园。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无”指的是城市的人文属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就等同于没有生命。”如果在城市建设理念中没有体现人文属性,再多的物质基础也如同散沙,无法有效运用。李奶奶从农村搬来X市后,虽然有舒适的住所,但身边高楼耸立,活动空间极小;商业开发后,原本的小巷变成了喧闹的酒吧,传统文化气息荡然无存,居住环境每况愈下,让李奶奶感觉“喘不过气”。如果不注重保护城市历史文化,X市的发展必将陷入停滞。可见,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无”是“有”的重要精神家园

“有”和“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礼记·中庸》有云:“万物并行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事万物是可以协调发展,并行不悖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有”和“无”亦是如此。只有将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有”和“无”融会贯通,两者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X市经过改善后,建成了一座融合生态、文化、休闲等多功能的大面积文化公园,不仅是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实体,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因此,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有”和“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在新时代的历史任务下,我们应当借鉴老子“有”和“无”的思想,正确把握城市建设理念中“有”和“无”的关系,解决城市问题。只要我们坚持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有”为物质基础,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无”为精神支撑,促进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有”和“无”相互作用,融会贯通,定能推动城市发展建设,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范文2:

试谈“有”与“无”

——论城市建设理念

《老子》:“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以人们居住的房子为喻,指出一间屋子,只有开凿门窗,修建四壁,形成虚空部分,才具备居住功能。门窗、墙壁都是“有”的体现,是屋子具备可住的标志;而其中虚无部分才是人真正居住活动的地方。“有”与“无”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指导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树立。 然而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建设理念偏差甚至完全偏离,如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随意改造、过度重视商业化导致购物广场、世贸中心过多,公共空间缺失等问题。 因此,要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必须坚持“有”与“无”两手抓,树立正确的城市建设理念。

“有”是实质的物质存在,指城市中的住房、景区、街区等物质形式,是供给市民居住、产生情感和精神的基础。“无”是指“虚无”、“空白”,指城市中的留白、可活动、蕴含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市民形成城市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有”是“无”的物质根基,“无”是“有”的精神家园。

“有”与“无”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该理念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实际做法如下:

坚持“造景”实现“有”,更要“化人”实现“无”。对于一个好的城市公共场所而言,“造景”只是基础,更深层的意义是为了“化人”。而瑞丽花园小区因位置临近商业中心,地价昂贵导致住宅楼密集。过分重视景观生态性,却忽略了公共空间的“留白”,出现“景有了,可人没了”的本末倒置形象。故此,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在建设景观实现“有”的同时,留出公共活动空间实现“无”,以满足人的活动需求,才能提供更好的居住体验,产生幸福感。

发展经济实现“有”,保留“文化”实现“无”。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商业化进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无可厚非。但经历岁月沉淀留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居住区是城市的地标,更饱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文精神。南平巷是一个具有完整元代胡同院落肌理、文化资源丰富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在经过不科学的过度商业开发后,随意改建的现代建筑物、占道经营的小吃店和水果摊,传统文化气息被商业气息所取代,老宅成为外来人口聚集地。因此,应科学规划、统筹兼顾进行商业开发实现“有”,保护留下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实现“无”。

城市建设是为了让大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而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结合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坚持“有”与“无”两手抓,必能树立正确的城市建设理念,创建出既能满足大众实体需求,又能实现精神需求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范文3:

试谈“有”与“无”

老子曾曰:“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一间屋子只有开凿门窗,形成虚无部分,它才具有一间屋子的良好功能,意在告诉人们,“有”与“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此时借助“有”“无”之用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无”是“有”的手段。“无”并不是指政府的不作为,而是城市建设中适当的留白。以南平巷为例,商业的发展固然对城市经济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若让商业填满所有的城市空间,使历史文化的空间被挤压,对居民而言,其实是生活质量的下降。反之,若是在发展商业的同时,留出空间保护好传统居民区,打造清静的居住环境,则更能提升居民幸福感,以“无”实现“有”。

“有”是“无”的目的。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居民“有”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所以,“无”并不是目的,只是在实现“有”的过程中借助的手段。通过“无”,留出了城市空间打造文化公园,不仅是为了供市民休闲娱乐的“有”,更是为了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有”。因此,“有”才是“无”的最终目的。

“有”与“无”密不可分。“有”与“无”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面对城市建设理念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当进行以下的努力:

城市建设,要避免“有”了景,“无”了人。有景无人,再美的景色也会失去生机和意义。瑞丽花园里有优美的人工造景和设备完善的文体活动室,但是仍让李奶奶觉得“喘不过气”,原因就在于“没有”人——景色虽美,但供居民活动健身的空地却十分有限;设备完善,但文体活动室限制多,利用起来不方便。对此,社区建设应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居民的生活体验,“有”景也得“有”人,只有便民利民的环境,才能体现景的真正意义,打造宜居空间。

城市建设,要避免“有”了商业,“无”了文化。商业和文化都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失去了文化的商业发展是浮躁的,注定难以为继。南平巷作为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在进行商业开发后,建筑物被随意改建,占道经营乱象频生,传统的文化气息荡然无存。针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选择留出中心城区的一块空白,用作打造文化公园。拿出黄金地块做公园,提供的是场所,面向的是全体市民,彰显的是城市价值。

城市建设,要避免“有”了美观、经济,“无”了共享。城市是人与人共同生活的空间,一旦空间被割裂开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接踵而至,而共享,正是解决这些矛盾的一剂良药。十几年前的圣保罗,富人严格划分了居住空间而使得公共空间衰败,甚至出现严重社会矛盾。于是,政府通过恢复城市公共领域的功能以消解市民对立情绪,进而吸引投资、重新复元。在当前“商业步行街”几乎成为城市更新的“标准选项”的时候,我们除了满足经济或美观诉求外,更应注重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

千年前,老子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若将这一想法融于城市建设的理念中,以“无”促“有”,必能妥善解决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三者间的关系问题,必能打造真正的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参考范文4:


试谈‘有’与‘无’

——转变城市建设理念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城市化进程中,过度追求商业化的发展,造成文化流失、环境破坏问题,城市居民感到十分不满和失望,‘有’代表了城市的商业发展,‘无’代表了城市的人文意义与文化价值,这告诉我们,实现商业发展、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一体化非常重要,因此,‘有’与‘无’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无’是‘有’的动力。‘无’可以推动‘有’的发展,只有体现了‘无’,才能促进‘有’的可持续发展。X市的李奶奶不适应过度强调美观诉求的商品房小区,认为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人性化,场地和时间有限,利用率低,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缺失,相反,巴西的圣保罗刚开始因贫富差距大,治安环境差,无人敢去投资,但后来政府借助城市设计,恢复了城市公共领域的功能,消解了市民的对立情绪,进而吸引投资,重新复元。由此可见,注重城市的人文意义与文化价值是推动城市商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无’是‘有’的动力。

‘有’是‘无’的手段。‘有‘是‘无’的物质经济来源,只有具备了‘有’,才能支撑‘无’的发展。S市的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既有社会资本的投入:组建管廊开发公司,也有政府的资金投入:国家试点、省财政支持和市财政补贴,解决了资金问题,由此可见,发展城市公共空间需要资本投入,只有保障了物质经济来源,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人文意义与文化价值。因此,‘有’是‘无’的手段。

‘有’与‘无’是辩证统一的。‘有’与‘无’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X市准备打造一座包含超大绿地,融合生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公园,公园不只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实体,同时也包含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真正做到在“造景”的同时“化人”,给城市居民带来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由此可见,建设一座美好和谐的城市,不仅要关注商业发展,还要重视人文意义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因此,‘有’与‘无’是辩证统一的。

这让人想到《老子》里的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据此,老子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强调“有”与“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有’与‘无’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有实现商业发展、人文意义与文化价值的一体化,才能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城市,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


参考答案二: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一、1980年前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文件下发;二、1981年,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落实,土地集体所有,农民有经营权、使用权;三、1984年,中央提出“承包期十五年以上”,而后“到期再延长三十年”;四1997年(或90年代中后期),第二轮土地承包,提出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五、2003年,实施《土地承包法》,明确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六、2017年,提出土地承包制长久不变,承包七期到期再三十年,给民众吃“定心丸”。

2、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他感到压力很大的原因:一、政策难以实行。人口增加,预留地已分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难以为继。二、部分农民需求难以满足。存在人多地少或人少地多的现象,有的进城打工不种地有的土地被撂荒。要求调整但很难实行。三、国家规定“小调整、大稳定”,想调整受到局限。四、农民调整诉求得到政府支持,但村里确实无法落实。

3、“给定材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材料3”和“给定材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这句话意在强调城市建设与管理目的仅仅满足于经济或美观,会带来许多问题。包括:

一、单纯追求经济与美观带来许多问题。1、影响居民心情和健身。如瑞丽花园小区,感到压抑。收费制度降低民众幸福感。2、过度商业化带来问题。如南平巷,传统文化无存,民众流失。3、对立阶层,恶化环境。如圣保罗区分富人区和贫民区,治安恶化。

二、应该加强公共空间建设。1、转变城市理念。打造文化公园,实现“造景化人”。2、公构建共空间,成为社会平衡器。如巴黎新桥的做法;3、借助城市设计,恢复公共领域功能。4、向公众开放公园和文化广场。改造工业时代的建筑,建设公园和文化广场,在城市边缘地带,提供开放商业空间,成为生活审美化展示空间。

4、S市将举办“城市样板工程展示会”,请你根据“给定材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设情况撰写一份讲解稿(20分)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逻辑清晰,语言准确;(3)不超过400字。

关于地下管廊建设情况的讲解稿

城市建设步入新时代,我市有着超前的规划,尤其是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将地上的各种公用设施集中在地下“集体宿舍”,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的“生命线”。

我市地下管廊为一条“T”形长廊,一侧是钢铁支架,摆放着不同的线路桥架,为未来预留管线空间,另一侧是集中供冷管道。已经运行一年,这其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成立领导小组,形成推进机制。市长任组长,成员涵盖给部门,防止推诿扯皮加速协调。

二、编制规划,统筹管理。出台规划和办法,加强对地下管廊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行管理。

三、借力社会资本。授权成立公司,不同相关方各占不同股份,明确建设主体。

四、调研论证,确保安全。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提供依据,设计阶段同步建设监控、感知系统,方便统一综合管理。实现信息化、一体化、智能化管理。

五、创新方式解难题。借鉴国外经验,补贴,调动投融资积极性。

六、根据多重因素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明确各单位使用权、所有权,调动积极性。

七、打造利益共同体。各单位根据需求充分参与,以有偿方式使用。

5、“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有”和“无”的观点,请你结合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字左右。


试谈“有”“无”与

老子作为充满智慧的哲学家,提出了很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名言,这句话从字面含义上理解,就是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看似针对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其实折射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对当前的城市建设更是有着特定的启示意义。

当前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如苏州月亮湾地下管廊的建设,避免了城市变成了蜘蛛网的困境,而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划分,让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是让人“喘不过气来”,这里既有硬件物质建设带来的不舒适,也有缺乏精神软件的文化缺失,该“有”的却“无”,该“无”的却“有”,从根本上上而言,就是没有真实体现“有”与“无”的统一,因此理解城市建设的“有”和“无”的理念,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根本。

城市建设的“有”就是“造景”。这里的造景,就是城市建设要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建筑设施和硬件建设,如宽敞的马路,具有特色的高楼大厦,布局合理的小区,供人们游乐的公园和,各种健身的场地等,作为城市建设,造景是必须的,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基本条件,没有各种硬件设施,人们无法感受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更无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给人们带来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因此,做好城市建设,首先需要科学规划,功能完善,布局科学,疏密有度,出行方便,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其次造景要着眼未来和地下。未来就是要一张蓝图规划到底,不能过多受到某一个领导的影响,防止城市建设“拉链”遍地,朝令夕改;着眼地下,就是按照国务院的文件,做好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向巴黎下水道那样,把地上的各种设施移到地下,逐步解决“天网密布”的乱象。

城市建设的“无”就是“化人”。所谓“化人”就是通过城市功能完善的建设,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城市建设面对的是市民感受,所以搞好城市建设就是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让城市的软实力不断提升。当前很多城市,过分注重硬件建设,但很多人心里却并不满意,总感到缺点什么。因此,加强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更加注重市民的心里需求,要从人们的幸福感出发,硬件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每一个建筑的设计,都要着眼人们归属感。每个城市的建设要根据地域文化和传统,体现应有的特色,避免千城一面。

有和无蕴含着哲学的道理,这就要求城市的未来发展一定要正确理解其中的内涵,不能把城市变成钢筋水泥的森林,应该成为让生活更美好的心灵港湾,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要提高美学修养和文化素养,向建设雄安新区那样,作为千年大计,长远规划,精心设计,处处从人的角度出发,时时考虑心里的感受,这样才能让城市成为一个家,一个充满温暖的幸福之地。



申论进行习作点评是申论提高最快的途径,大家可以下载由南方公务培训中心制作的申论答题卡模板打印进行写作,如需要进行专家习作点评请联系020-85217183.  答题卡模板:http://www.gwypass.cn/zhenti/4216.html

关于我们 | 汇款方式 | 考试培训 | 辅导资料 | 行测信息 | 申论信息 | 面试信息 |南方公务员博客 | 网站地图 | sitemap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广东公务员考试 | 广州公务考试 | 深圳公务员考试 | 广东选调生及公遴选 | 事业单位招考

南方公务培训中心总部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76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西校区实训楼516

联系电话: 020-85217183、18922251193

Copyright © 2007-2024 南方公务考试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20522号

       
  • 电话咨询

  • 020-85217183
  • 020-85213838
  • QQ交流群

  • 310206975
  • 25595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