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脱贫攻坚的中国史诗已然闭幕,乡村振兴的蓝图徐徐展开。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学习百年党史,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汲取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坚守初心使命,筑牢乡村振兴的思想根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望百年来路,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国人民血肉相连,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共产党最盼望的事情。要通过学习党史,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党在现阶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大举措。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要从人民的需求出发,确立工作的目标;从人民的满意度出发,确立工作的标准;从共同富裕的要求出发,确立努力的方向。通过学习党史,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过程中继续筑牢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真正做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更加贴近人民需求的姿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宏图伟业中。
汲取经验智慧,构筑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百年征程,我们党经历了革命时期的烽火硝烟,闯过了建设时期的重重关卡,克服了改革阶段的种种困难,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受住了各种风险考验,积累了攻坚克难的宝贵经验。要通过学习党史,自觉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积累的宝贵工作经验运用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一要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村情出发找路子、出点子,“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找准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独特路径。三要善于学习,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与做法。四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在实践中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弘扬优良传统,夯实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全面引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走向胜利。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提升基层组织力作为重中之重,打造一支能办事、不怕苦的基层铁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近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围绕发展大局、突出重点群体、聚焦民生领域,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出发,不断提升为群众办实事的质量水平,逐步探索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我为群众办实事”贵在从小处着眼。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心比心,多站在人民群众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难题,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力争把为民惠民利民的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要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争做热心服务人民群众的好公仆,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之问。
“我为群众办实事”重在向问题发力。千招万招,不实干就是虚招。广大党员干部要突出问题导向,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把脉问诊”,抓住问题病症的“根”和“本”,发扬“钉钉子”精神,摸实情、听民声、解民忧,做到敢抓敢干、真抓真干,将学习党史的成果转化为推动问题解决的成效,真正把学史力行与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
事情办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厚植爱民为民情怀,着力解决身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糟心事,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发扬实干作风,全力缩短“说了”和“做了”、“发文了”和“落实了”、“开会研究了”和“问题解决了”、“任务分解了”和“工作完成了”之间的距离,让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蔚然成风,真正在人民群众中留政声、留名声、留掌声。
热点十:“我为群众办实事”微观察之二:用心用情用力护好“一老一小”(一)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自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各地通过渐次落地的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以聚焦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一老一小、帮扶生活困难群众、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为办实事工作的重点方向,推进得怎样?人民网特开展“各地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实地观察各地大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举措和实效。
在民生问题中,“一老一小”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它关系到千家万户。
“家政服务员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整治规范”“居家养老,一日三餐是个难题,希望社区能推出相应的便民服务措施”“家周围没有公立幼儿园,普惠幼儿园极少,孩子入园太难了”“现在国家鼓励生育,建议建设广泛性的公益托幼机构,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带娃难题”……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征集专区,关于“托幼”“养老”等方面的留言占比较大,“一老一小”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面临的两大难题。
民生的痛点、难点,就是政策发力的出发点、落脚点。在今年9月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中,服务“一老一小”成为聚焦重点之一。在各地今年的办实事清单上,有关“一老一小”的项目也是施政重点,各地区各部门用一个个暖心措施,回应群众“托幼”“养老”的民生需求。
“养老”到“享老” 多地打造家门口“幸福圈”
江苏南京江宁区。六年前,老伴儿离世。儿女们各自成家后,身体还算硬朗的周祚云开始独居生活。“我今年84岁了,心脏不好,孩子们老是不放心,每天晚上都得打个电话。”周祚云说。
今年9月中旬,周祚云家中多了一个“守护者”——无线红外探测器。据了解,该探测器具有看护监测(无人报警)功能。看护模式启动后,设备如监测到老人16个小时不在家,就会向当地的智慧养老平台“小江家护”和老人家属手机推送警情,同时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和就近护理员及时上门查看。
“我们在适老化改造中引入智能设备和技术,就是为了让老人在生活中少点磕绊和阻碍,多些便利和从容。”江宁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津东说,未来,红外设备安装计划将覆盖当地3000户老人家庭。
“除了这个,家里还有烟雾报警器和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我还24小时随身带着智能手环。”周祚云说,有了它们,心里踏实多了,儿女们在外也放心。
2.6亿,这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揭晓的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18.70%,较2010年上升5.44个百分点。相关调查显示,居家养老仍是中国老年人的首选。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如何让和周祚云一样的老人居家养老吃不愁、病不忧、乐有伴,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今年,围绕老年人的“养”“食”“居”等问题,上海将“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改建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等内容列入办实事项目清单,并出台一系列措施让老年生活温暖幸福。
10月11日,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龙镇路的长者食堂正式运营。260平方米的空间,设有55个餐位。上午10时,已有十余位老人入座等待开餐。
记者在打菜区看到,午、晚餐除了15和20元套餐外,还有单点区域,价格分别为9元、12元、19元,米饭和例汤免费,65岁以上老人还能享受85折优惠。
和朋友一起就餐的月浦八村居民沈阿姨告诉记者:“一个人在家做饭实在不容易,量也不好控制。现在来食堂不仅方便,还能和老朋友一起吃饭聊天,特开心。”
“从总体形势上看,各地的养老产业发展尚存难点与短板,其中‘居家社区养老社会意识有待提升’和‘有效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等问题相对集中。”辽宁大学中国老龄政策法律研究所所长任际教授多年来从事居家养老方面研究。她认为,现代居家养老不是简单传统“家庭养老”,是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生活,并得到专业部门社会化服务,“建议尽快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人才、管理等治理体系;改善政府、社会、家庭多元结构的老龄化治理能力,促进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有育”到“优育” 全力守护孩子们的“成长路”
今年3月,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重庆市渝中区蒙正幼儿园建成,成为渝中区教委在化龙桥片区新建的第一所公办幼儿园。
“由于历史原因,渝中区的公办园分布‘东多西少’。”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解决优质公益普惠学位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当地以优化园点布局、治理小区配套园为着力点,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学前教育。
比如,渝中区教育系统明确全区布局幼儿园校点105个,计661班,通过新建、回购、迁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在西部片区新增4所公办园,10所普惠民办园,充实普惠学位3100个,以实现优化园点布局。
“我女儿读的渝中区阳光春苗幼儿园是普惠民办园,现在每月的学费900元。”一名孩子家长告诉记者,“学校刚开始转为普惠性幼儿园时,家长们还担心过费用和教师资源等问题,事实证明是我们多虑了。”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在发布会上介绍,全国现有0~3岁的婴幼儿4200万左右。据调查,其中1/3的婴幼儿家庭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实际供给仅为5.5%左右。在国家鼓励生育的当下,让年轻夫妻育儿没有后顾之忧正成为各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同月,深圳出台全国首个关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地方指导性意见,提出:将加强儿童活动场地建设,拓展儿童服务阵地和活动平台;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诊断治疗,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等。
山东青岛在初步构建为0~1岁婴儿家庭提供“以养为主”的家庭指导、为1~2岁幼儿家庭提供“养教结合”的家庭托育混合服务和为2~3岁幼儿家庭提供多元化可选择的托育服务工作模式。此外还提出,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和托育机构用地、房租、水、气、热、人才培养、税费减免、信息保障等享受优惠政策。
四川成都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按照托育服务规范开办托班,招收2~3岁幼儿;支持产业园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专业机构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等。
“多方参与” 合力托起群众“幸福梦”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如何聚焦服务“一老一小”,让民生实事办得更有温度和力度?相关专家表示,城乡养老机构设施不均衡、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度不够高、观念比较滞后等问题是制约当前“一老一小”服务提升的短板。
提升服务水平,人才队伍培养至关重要。云南省安宁市民政局副局长张锐表示,自2021年8月起,云南省安宁市各类居家养老服务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将从1809元/人/月提升至2300元/人/月;老人用餐补助标准在执行现在每人每月200元的基础上,对城乡低收入老年人再增加每月200元的补助标准。“2021年,安宁市民政局制定了安宁市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单位星级评定实施细则,10月起,对行政区域内建成投入使用的新时代老年幸福食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托养型养老服务机构等养老服务单位开展‘星级’评定,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质量好坏、营业资质、卫生环境等多个方面。”张锐说,“希望通过开展星级评定,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单位规范化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充分激发各养老服务单位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热情。”
完善服务体系,监管护航亦不可或缺。北京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互通,通过推进京津冀养老机构资质互认、标准互通、监管协同的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和养老服务需求双向交流的基础信息平台和监管机制。
“一老一小”关系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既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也是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举措。想把服务“一老一小”各项好政策扎实落地,单靠一方力量远远不够,只有积极调动政府、社会、市场、家庭等各方力量参与其中,才能把“普惠”二字落到实处,让“小家”安、“大家”稳。
热点十:“我为群众办实事”微观察之一:助力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金色未来(二)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自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各地通过渐次落地的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以聚焦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一老一小、帮扶生活困难群众、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为办实事工作的重点方向,推进得怎样?人民网特开展“各地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实地观察各地大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举措和实效。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党史、办实事”热潮,“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服务乡村振兴”成为重点工作之一。村前屋后、田间地头,各地党员干部深入了解群众需求,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科技赋能发展,促农业高质高效
9月2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下称八师石河子市),新农人陈功旭家的棉花丰收了。
今年用了新技术,棉花亩产量达到610公斤,比以往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棉花田增长了60公斤。“今年我家棉花的毛收入在960万元左右,比去年翻了一番。”产量和收入双丰收,陈功旭难掩喜悦。
棉花产业是八师石河子市的农业支柱产业,与团场经济、职工利益切身相关。今年,八师石河子市农业农村局将“棉花质量提升”定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上的第一项重点任务,通过强化信息化监管,实现棉花质量的全程可追溯,让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的棉花种植迈向智能化。
“以前农户都是用平喷来进行作业的,很难让整块地的长势变得一致。有了无人机处方图和变量喷洒后,棉花长势整齐,每株棉花结棉桃的数量均衡,预计产量能有10%以上的提升。”陈功旭说,数字农业技术不仅在棉花种植节水、节肥、节药、节约劳动力及棉花质量提升等方面综合效益明显,而且对环境更加友好。国庆期间,当地还组织了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各团场、田间地头等提供服务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棉花增产增效,农户增收。
信息时代,数字化乡村的建设成为多地助力乡村振兴办实事的新方向。
天津9月审议通过《天津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推进乡村振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农业大省河南围绕数字乡村发展办实事,加快推进河南省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农业行政审批服务水平,梳理删减申报材料21项,清理取消证明事项35项,今年以来政务平台受理办结事项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宁夏启动数字乡村治理系统试点项目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实景三维、国土调查、1:2000基础地理信息等高精度数据优势,助力数字乡村治理系统建设,使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
整治农居环境,让乡村宜居宜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走进宁夏银川通贵乡司家桥村,处处都是这般诗意的景象。
今年4月,宁夏聚焦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将“一村一年一事”行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在通贵乡司家桥村,“一村一年一事”行动便是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将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
“我家里房子租出去了。房子现在已经改造成民宿,我不仅可以收房租,还能到民宿打工再挣上一笔收入。”司家桥村村民司荣说,改造后的房子美化了村庄环境,为村内旅游发展腾出空间,还能让村民挣上钱,可谓一举三得。
截至目前,司家桥村共有9户农户参与田园未来村项目,4户农宅已打造为集餐饮娱乐、农事体验、青少年研学于一体的网红民宿。同时,当地还对村路面、各家墙面及入户门进行了统一修缮美化;对165户农宅进行水冲式厕所改造,实现水冲式厕所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置;将庭院畜禽养殖户的225头牲畜搬迁出村,彻底解决困扰村民已久的庭院畜禽养殖异味扰民问题。
“以前一下雨,村里到处都是泥,环境看着也乱七八糟的。现在路修得平坦又干净,房屋错落有致,院墙洁净一新。”说起村里焕然一新的环境,村民李国忠感叹不已。
乡村宜居宜业,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各地在乡村建设行动中,接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街道至今没有排放污水下水道,整条街的居民数年来只能到附近学校借用厕所。”
“去年夏天自费花了300元参加农村厕所改造,今年开春就被风刮走了。”
……
小厕所、大民生。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部分群众留言反映农村改厕出现的不好用、不能用、长期闲置成“摆设”等问题。
农村改厕如何避免形式化?如何把好事办好,让农民用得舒心?今年,多地将“农村改厕”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例如,山东提出要加强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年底实施规范升级的县(市、区)占比达到90%。江西开办全省农村改厕技术培训班,对2000余名负责农村改厕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切实做好农村改厕技术指导这项民生实事。
保障民生就业,助农民富裕富足
劳动力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从劳动力到人才,中间隔着知识、技术等“附加值”。如何把村里的劳动力从“体力工”转变为“技能工”,帮助他们稳岗就业增收?
广西岑溪市马路镇福塘村,在驻村第一书记梁焕坤的协调下,今年7月,特种设备叉车作业人员培训班办到了村民“家门口”。除了本村村民,周边乡村的村民也能来参加培训。
9月17日,培训班举行了第一期学员结业授证仪式,马路镇车垌村村民莫斯宏便是其中一员。
“这里有专业的工程师手把手教我们,而且就在‘家门口’,免费学,省了2000多元的学费呢!”有了新技能的“加持”,在邻村木厂里上班的莫斯宏,除了负责原来的设备巡检、电气维修工作之外,还干起了叉车的工作,工资也跟着往上走了。莫斯宏美滋滋地说,“现在我每个月到手能有6000元,和以前在外省打工收入差不多。”
“我们将继续把这个培训班办下去,帮助更多乡亲掌握新本领。”梁焕坤说。
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经过近几年发展,“正北方云仓”电商业务发展迅速,将内蒙古优质产品销往全国。如何乘着电商发展的东风就业致富,是当地农户的急难愁盼,也成为当地党员干部思考的问题。
今年4月,金河镇党委牵头成立了由赛罕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区工信局、曙光村、正北方云仓电商平台等10家党组织联建共建的金河镇党建引领电商产业发展共同体。“一联多”的共同体,把政府部门、电商平台、农业合作社以及众多金河镇农户串联起来。
金河镇党委组织委员杨文平介绍说,“在共同体中,组织部解读政策、引进人才,工信局提供政务服务,农户和合作社提供产品。通过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问题共解,实现了效率最大化。”
在共同体的党建引领下,当地的产品经由电商平台广开销路至全国,带动曙光村及周边各村村民60余人就业,每人每月可拿到3000至5000元不等的工资,“钱袋子”通过共同体鼓了起来。
农业兴、百业旺,乡村才会有活力。如今,乘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东风,各地新农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希望的田野上播下金色的未来,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
具体押题作文写法及写作思维导图详见押题冲刺班内部讲义,服务热线020-8521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