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背景
足不出户就可以线上预约办理居住证、查询社保,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在线换证年审、处理驾驶证违章……日前,我省正式推出全国首个集成民生服务的微信小程序“粤省事”及同名公众号。通过这一移动民生服务平台,首批上线的142项政务服务均可实现“一站式”办理,用小程序解决了大问题,标志着我省的“数字政府”建设取得了阶段性可喜成果。
二、内涵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以超前眼光精心部署的重要国家发展战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具体体现,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便利群众办事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从政务微信公众号规模全国第一,到全国首张“微信身份证”、全国首个集成民生服务的微信小程序等等,广东的“数字政府”建设与探索一直走在前列。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距离中央的部署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再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引领数字时代的政府改革与治理能力建设步伐。
三、政论(意义)
全力打造高标准“数字政府” 引领各项工作实现更大发展
“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引擎。
2018年11月19日,省政府网站发布《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规划》立足顶层设计,明确以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为导向,提出未来3年高标准打造我省“数字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实施步骤,为推动我省“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明晰了重点和路径。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作出的战略性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化和“数字政府”建设。近年来,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和企业、群众的实际需求,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在推动政务服务“掌上办”“一网通办”,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在打破政务服务分割化、强化信息系统整合、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和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方面,我们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务必加大“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力度,把信息化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数字政府”是对传统政务信息化模式的改革。《规划》提出,以系统工程理念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管理运行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建设整体、移动、协同、创新、阳光、集约、共享、可持续的服务型政府,并在此基础上部署建立“管运分离”的管理架构、“整体协同”的业务架构、“集约共享”的技术架构,部署九大创新政务应用、八大应用支撑平台、三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成了推动我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一揽子系统性方案,体现了对“数字政府”发展未来的前瞻性认识。各地各部门要以此为改革指南,通过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全面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实现由分散向整体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单向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由单部门办理向多部门协同转变、由采购工程向采购服务转变、由封闭向开放阳光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数字政府”是建设“整体政府”的重要支撑。打造高标准“数字政府”,要着眼于建设一体化高效运行的“整体政府”,一方面打破各部门内部业务壁垒,以全局、整体的思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跨部门协同能力;另一方面以一体化、便捷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中强化“整体思维”,借鉴“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形成“政务互联网思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用户体验角度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和应用设计;以群众“来不来用、爱不爱用”的结果检验政务服务成效;通过“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集约建设新模式,改变系统分散、烟囱林立的局面;吸收“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等互联网发展理念,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效率;加强整体考量,成体系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百姓的痛点就是改革的着力点。打造高标准“数字政府”,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抓手,也是顺应信息化新趋势、再创营商环境新优势、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要求。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扎实推进《规划》各项部署,构建“政府主导、政企合作、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享“数字政府”改革新格局,稳步、规范推进各项改革;力争早日建成上接国家、下联市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数字政府”,引领新时代广东各项工作实现更大发展。(参考结尾)
四、策论(方法论)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持续打造广东数字政府金字招牌
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是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的重要方向。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是适应信息化发展时代趋势、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战略部署,广东以探索集成各项政务服务的“粤省事”平台为抓手,持续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至2020年底,累计业务量48亿笔,上线1632项服务、87种电子证照,其中1113项服务实现群众办事“零跑动”,便利度与体验感大幅提升、领跑全国,初步形成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广东品牌。(参考开头)
从奔波千里为年审,到“刷脸”登录立等可取,再到足不出户就可以线上预约办证,动动手指就可以处理驾驶证违章……上线两年多来,“粤省事”名副其实地让群众办事越来越省事,也因此越来越受欢迎。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必须着眼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用户思维和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群众办事的难点痛点。通过制定《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0年)》及其实施方案,明确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框架和要求;建立全省一盘棋工作机制,成立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和平台技术的标准化、集约一体化等。针对老年人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全面开展政务服务适老化改造,举办数字政府开放日老年人专场,线上线下服务同步优化,助力老年人办事“无障碍、不折腾”,彰显为民便民政务服务温度。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必须着眼于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持续深化改革,拓展平台应用场景和连接能力。近年来,广东在“粤省事”探索基础上,及时总结复制经验,先后推出面向全省1300万商事主体的“粤商通”,面向全省公职人员的移动办公平台“粤政易”,数字政府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疫情期间,各相关部门强化协同协作,第一时间建立防控数据共享机制和标准,创新推出“粤康码”应用,并拓展到跨境货车司机、进口冷链物流工作人员管理等多个场景,推出一大批非接触式政务服务,以“一周上线、一天推出”跑出了助力战疫加速度,也擦亮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广东品牌。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数字政府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加强政数系统党风廉政教育、创新数字政府改革机制等重点工作,深化“粤系列”平台应用场景,激发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潜能,持续打造广东数字政府金字招牌。
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既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凸显竞争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让群众和企业动动手指就能把事情办好”,“粤省事”的这一理念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数字中国重要指示要求,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扎实开展“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以更好的营商环境、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制度性成本,构建一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我省“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有力支撑。(参考结尾)
五、素材积累
1. 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线上办公、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医疗蓬勃发展并同线下经济深度交融。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习近平2020年4月10日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说,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
3.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
4.若不抓住数字化这一趋势 便会丧失发展机遇——国0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部副部长戴建军
5.——习近平2019年4月26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