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2019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传统纸质阅读”连续八年成为市民在阅读方式上的首选,纸质书年平均阅读量为6.10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它的占比由最早的52.71%下降到今年的43.52%,与“数字阅读”近几年稳步提高相互形成对照。这说明在新一代阅读群体兴起、电子阅读工具更加先进与适用从而使得使用者范围扩大的大背景下,数字化阅读的便捷与广泛使用得到认可。
【深入分析】
数字化的优势是存在的。我们谈到某人学识渊薄,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实际上这五车指的是竹简,放在今天,用纸印刷,充其量只有一书包,用光盘印刷,可能不到一张光盘的容量。图书馆的数字化,期刊的数字化,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数字化阅读的不足之处也需正视。数字化阅读碎片化、快餐式、泛娱乐性、随意性的,数字化阅读与图书的深阅读相比,是浅阅读。图书的阅读是眼与心的配合,是形与神的互动。所以孔子教育弟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数字化阅读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用一句流行的词是“被阅读”。看电视、看动漫、看图片时,不需要,也没有时间让你去深思熟虑。
【精准施策】
打造有价值的数字化时代阅读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创造一种有价值的阅读,达到认识、审美和娱乐的功能。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数字化内容思想的贫乏、文字粗俗的问题。如果仅仅是目前这种质量的作品依然长期在网上泛滥,数字化不会走得多远。因为古人说的好,“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没有文采的文章,是不会有生命力的。网上作品的发表,也必须如纸介质出版物的出版一样,需要选择、加工、提高,这种作者、编辑、读者三合一的格局,很难产生优秀作品。
同时,我们仍然强调阅读经典,即便是阅读数字化的著作,也要从经典开始。因为经典著作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积淀下来的典范之作,其代表了一个时代科学文化的最高水准。既要系统地阅读那些代表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涉猎中外现代名家作品。阅读中要处理好泛读和精读的关系,既要“开卷有益”,还要“术有专攻”,阅读时要处理好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学习要持之以恒,切忌三日曝五日寒。
最后,提倡阅读,在全社会形成喜爱读书的风气,需要公民的参与,也需要政府及社团的组织。例如广州每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深圳的读书月,还有像今天这种岭南大讲坛之类的形式,都是在通过政府力量在倡导读书。我相信,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有着三千年阅读经历的中华民族,一定会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共同打造21世纪的书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