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回顾
当地时间6月22日进行的国际田联世界田径挑战赛马德里站比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91的惊人成绩获得男子100米冠军。他不仅刷新了另一名中国选手谢震业三天前刚刚创造的9秒97的全国纪录,并且追平了卡塔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创造的9秒91的亚洲纪录。
◆ 思考方向
有人说跑步是无意义的运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跑步,你怎么看?
在你看来,天赋和努力,哪个对于成功的影响更大?
人类在短跑领域永远无法超过家猫,更无法超过汽车飞机和火箭,为什么还要追逐世界纪录?
参考阅读
《纪录粉碎机,苏炳添的9秒91是如何炼成的》,马作宇,来源:澎湃新闻网
《苏炳添:像飞机升空一样,越跑越快》,陈晓,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田径之美:运动塑造人生》,李伟,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纪录粉碎机,苏炳添的9秒91是如何炼成的》,马作宇
“对于我来说,不管下一场能跑出什么成绩,都已经是一个突破了。从2013年到2018年,5个赛季,我每一年都能跑进10秒10,对于中国运动员来说,就是一个创造奇迹了。对我自己而言,现在只要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了。”今年5月在上海,苏炳添说了这样一番话,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有一句。“毕竟,我自己已经29岁了。”
确实,很多人在为苏炳添欢呼的时候,不曾注意到,在短跑的赛场上,苏炳添俨然是一名“老将”了。但就是这位老将还在为了突破自己的极限,不停地调整自己的技术动作。2015年,他曾经改变自己的起跑脚,而到了2018年的冬训,他又改变了自己的摆臂动作以及途中跑的脚掌落地方式。对于一个技术动作成熟的运动员来说,要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段改变这些并不容易,但是苏炳添都做到了。
在竞技赛场上,除了天赋,如果没有执着的努力,很难取得成功。苏炳添就是最好的例子。或许,把苏炳添称为是中国田径队里“训练最严苛的运动员之一”,一点也不为过。
2016年钻石联赛上海站中,张培萌曾聊起苏炳添。在他眼中,苏炳添在训练中严格到近乎苛刻。“苏炳添的职业精神太强了,我有时候总是想着休息一下,但苏炳添对所有的训练都严格要求自己,定好闹钟几点起床,然后认真完成所有的训练项目,在饮食上非常严格……”在今年卡尔斯鲁厄站创造了最新纪录之后,苏炳添的团队在社交网络上曝光了一段他训练备战的视频。视频中,苏炳添从压腿、拉伸到高抬腿,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甚至在适应跑道的起跑训练中,他还拿着卷尺反复测量起跑器到起跑线之间的距离,要求精确到毫米。
◇《苏炳添:像飞机升空一样,越跑越快》,陈晓,
2015年5月31日,苏炳添在国际田径联赛尤金站跑出了9.99秒的成绩。过去这个项目的9秒区一直为西非黑种人所占据,只有两名非西非黑种人的选手跑进过9秒区,一名是法国名将勒梅特里,他是白种人里唯一一个跑进9秒区的选手,另外一人是黑种人加太平洋棕色人种混血。苏炳添则成为黄种人的第一人。从日本短跑名宿伊东浩司在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上跑出10秒整纪录以来,黄种人花费了17年,才跨过这道速度的门槛,国内媒体纷纷对此加诸盛誉,称赞苏炳添是短跑的“亚洲之光”。
当时,9.99秒这个成绩还不完全属于苏炳添的身体。比赛结束的当晚,他的腿部抽搐了。突破亚洲人速度极限的结果是肌肉的承受能力也超出了极限。三年后,苏炳添用9.91秒的成绩证明,再次承受住了强大爆发力对身体的冲击,再次跑出了“像飞机升空一样”美妙的节奏感,再次稳定地跑进了10秒。
百米短跑被称为田径场上的“王中之王”。奥运会上,百米短跑比赛进行时,其他项目都要暂停,这样的礼遇可以看作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致敬。
百米短跑表现人的爆发力和速度极限,展示人体最原始的美感和能量。它是最简洁的运动,没有障碍物,不需要工具,甚至连弯道的技巧都不需要,运动员只需要迈开大腿,挥动手臂,驱动身体快速向前。但它又是技术性最高的项目,运动员要保持像一把大开大合的剪刀那样圆润精确的跑姿,并在短短十来秒的时间里,将力量逐次分配给身体,完成起跑、加速、途中跑和冲刺的阶段转换,使奔跑出现快而不乱的节奏——这是看台上山呼海啸的观众想象不到的技术空间。
“百米之王”博尔特原本是200米选手,他在自传中回忆,当他向教练提出要进入100米项目时,教练拉长了脸。“他想我是在说疯话。在他看来,短距离项目太难了。因为那是个绝对的技术活。呯!发令枪一响,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得非常顺畅,一个小差错就能毁掉一场比赛。起跑差?想都别想了;加速阶段技术薄弱?想都别想了;冲击阶段不动脑子?想都别想了!在200米比赛中,我可以犯个错,小颤一步,起跑稍慢,然后在弯道段补救回来,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和距离给我调整。但是100米完全不一样,有很多地方你都可能犯错,但没多少时间给你补救,从第一步到撞线的最后一刻,每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
苏炳添晚上睡前常常会回想比赛时奔跑的全程,他要做的是记住当时的感觉,并在跑道上一再重现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跑,将这种感觉固定下来,直到肌肉和大脑都打下烙印。当苏炳添站上赛道,他发出的声响超过任何一组队员。站在终点处,远远就能听到他呼哧呼哧的呼吸声,像一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冒着蒸汽轰隆轰隆撞向终点。蹲在跑道边的年轻队友们低声惊叹:“有杀气啊!”
除了成绩之外,他不温不火又镇定自若的性格更给人留下印象。“我们带孩子出去比赛,紧不紧张一眼就能看出来。赛前四处张望,脸色紧绷,不停跑厕所,前一晚睡不着觉,各种状况……但从来没有看到苏炳添这样。”启蒙教练杨永强回忆,“市运会那次跑完后,因为成绩不错,有教练来问他,他也很淡定,就说有什么去问我老师。”或许因为这种镇定的天性,苏炳添在比赛时有极高的专注度。陈丽英曾多次带队去市里参加比赛,这位教练说:“有体育特长的孩子一般都调皮好动,相互打闹,常常会忘记做赛前准备,需要老师一再去提醒,但苏炳添比赛前会自己默默地做好准备活动,不听别人讲话,也不跟人打闹。”
英国电影《火的战车》里,一位短跑教练告诫想在奥运会上夺冠的弟子:“不要怕跑起来全凭胆量的选手。有胆是会威吓对手,但短跑凭的是神经本能,神经是可以磨练的。”这番话涉及短跑项目中一个颇有点神秘的领域:节奏。一个顶级的短跑运动员不仅要有肌肉、力量、技术,还要有敏锐的神经来找到自己的奔跑节奏。
NHK曾为牙买加短跑名将阿萨法·鲍威尔拍过一个纪录片《最速之男》,片中提到,运动员的肌肉和大脑都在试图决定奔跑的节奏——脊髓在根据身体的惯性运动发出指令,大脑在根据自己的求胜欲和对身边情况的感应发出指令。当两种指令不一致时,选手的节奏就会受到影响,并常常因此在比赛中落败。片中记录了鲍威尔败于美国选手盖伊的一场比赛。鲍威尔凭借起跑优势一度领先盖伊,但中后程时盖伊追了上来,鲍威尔不由得阵脚大乱:“当看到他的脚时,我想怎么回事?明明是我跑得更快啊。为了要逃离追赶的选手,满脑子都是这样的想法。”鲍威尔的节奏被盖伊的追赶扰乱,身体重心崩溃,出现侧倾,手掌握紧,全身紧绷,只能露出龇牙咧嘴的表情看着对手撞线。
苏炳添从2013年开始调整自己的节奏,一开始阻挠他的是自己的优势。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他凭借起跑优势在男子百米半决赛上一度冲在了最前面,但是30米后开始被其他对手一一超过。“这次比赛改变了我对短跑的看法。”苏炳添说,“我想把整个节奏重新规划一遍,把以前的抹掉,换成新的。以前是一起跑就冲到底,现在知道应该分层次运用自己的力量,一段一段地分配力量。”说这些话时,他做出像飞机平缓升空的手势。
他首先更换了起跑时前后脚的位置,以减少原来第三步的停顿迟缓,并不断磨合起跑到途中跑的自然过渡。但过度琢磨前程和后程的衔接,让他一度丧失了最为拿手的听枪起跑优势。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他的步幅。在今年的第一场室内60米比赛中,他只跑出6.71秒,这个成绩可谓是2009年以来的最差成绩。随后是世界田径挑战赛北京站的比赛,按当时的状态也有“破十”的可能,但“起跑还是快了”,进入途中跑的衔接不太畅顺,最后只跑了10.06秒。
“我站上跑道时,就突然有了一瞬间的灵感,觉得自己可以破10秒。”苏炳添回忆说。他这次的节奏非常平稳,从起跑,中途加速到冲刺,他都稳稳地,既没有在前程一马当先,也没有在后程力竭凌乱,他感受到了那种自然而然加速的节奏,“就像飞机升空一样,越跑越快,越跑越快,腿抬得特别高”。
杨永强曾经对苏炳添说过一段颇有使命感的话:“练短跑的人这么多,但真正有天赋跑上国际水平赛道的人没几个。所以你应该好好练,你要为参加这一类运动的人去做,去挖掘自己。”这种自我挖掘要求运动员不断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哪里是需要小心看护的弱点?哪里还深藏着可以挖掘的能力?什么时候要咬牙忍受?什么时候是到了无可索取,只能停止的极限时刻?每个顶级运动员都是在这样不断的自我追问、自我怀疑、自我挖掘下,一步步走上自己的巅峰。
◇《田径之美:运动塑造人生》,李伟,《三联生活周刊》
现代体育中,田径是最大的一个门类。包括40多个单项,以及由跑、跳、投的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速度、高度、远度与耐力是这项运动的竞赛目标。运动员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最大的速度和力量,或要求在很长的时间内表现出最大的耐力。
田径也是最古老的运动。翻开人类起源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正是依靠运动自己的肢体,完成各种走、跑、跳、投、攀爬等动作,才得以获取生存物质,躲避野兽侵袭。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身体活动不再是人类求生存的直接手段,而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行走、奔跑、跳跃、投掷等身体活动能有效地发展人的体能,改善人的健康状况。于是,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健身和娱乐的手段。
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体育运动的产生源于人类自身的严重缺陷。这种缺陷,就是他反复强调的力量不足与敏捷不够。为了弥补缺陷,人类用了两个办法:一是用大脑发达的智力弥补肢体力量不足;二是人为地创造出体育活动,对肢体进行锻炼,从而让有缺陷的肢体保持应有的力度。体育的意义之一就在克服人类的先天“缺陷”。
为什么田径长久以来都保持着长盛不衰的活力?这与田径的特点有关。与其他运动不同,田径所展示的是人类肉体最“本质的力量”。也正是源于此,田径当之无愧地成为“运动之母”,拥有永恒的魅力。人们通过田径可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尤其是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与协调性,进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成绩。所以,各项运动都把田径作为提高身体素质的手段与技术、战术的基础。田径是最“有用”的运动,也是其他运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田径不仅强化了人类的身体,也塑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最早通过田径运动获得了对身体美的认知。古希腊的田径运动员比赛时不着一物,以傲人的肌肉为荣。艺术家们则热衷为胜利者制作雕塑,《掷铁饼者》就是流传下来最伟大的杰作。这座雕塑塑造了一个力与美完美结合的运动员形象,雄健的身躯平衡协调,发达的肌肉纵横交错,把节奏、韵律、力量融为一体。在艺术家的眼里,肉体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甚至比精神还重要。在古希腊人看来,世间所有事物中,人是最美的。他们认为,健美的身体带来荣誉,而健全的精神就寓于健全的体魄中。如柏拉图所说:“美丽的躯体里比丑陋的躯体里孕育着更多的温情。”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田径本身隐含着一种无法抹去的精神基因。它一方面承担了自我拯救的作用,让人更像人,更像一个自然的人,一个依旧保持敏锐感与强大力量的英雄。而另一方面,在田径运动中,人类把自己从被奴役的状态中摆脱,从丧失了能力的“文明异化”中解放出来,获取基本的人身自由与活动权利。
于是,通过奔跑,阿甘由弱者成为强者:他摆脱了套在腿上的支架拥有了自由的人生;他在奔跑中穿越美国,把压抑情感不断释放,获得了新的生命。奔跑令杰西·欧文斯成为最伟大的田径运动员,打破了种族歧视的桎梏,让所有人可以公平竞争。博尔特刷新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纪录,提高着人类速度的极限值。还有无数的普通的田径运动者,他们在不懈的努力中获得了美、力量、专注以及自信。在看似简单重复的过程中,田径不断塑造着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因此,田径本身已经超越了一项运动,成为一种生存哲学。它是对软弱的克服,是不自由状态中的自由呐喊。田径不仅仅帮助我们增强了体质,更重要的是,在自然意义上它阻止人的退化,在文明意义上反抗异化。这是田径运动最独特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