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公务员笔试考试即将结束,为方便考生面试,南方公务员研究中心提前为考生梳理总结了近期热点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做简要点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积累知识,拓宽思路,积极备考。
一、大额购物卡下月起将实行实名制.
点评:购物卡实名制可以更好地发挥预付卡在便利公众小额非现金支付、扩大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防范预付卡被利用进行洗钱套现等违法违纪活动,切实保护持卡人的合法权益。但在实现中也要规范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加强监管。
二、“公益哥”捐款1700万,全家挤30平方米老房。
点评:何国苗以个人名义捐助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等公益慈善活动的总额,已超过1700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公益哥”。他的这种热衷公益,奉献社会的精神为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起到了标杆的作用。应该对其嘉奖,从而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中来。
三、世界最老在职教师99岁依然活跃三尺讲台前。
点评:只有对教育事业足够的热爱和永不服老的状态,才能够让他忠诚地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他见证了教育事业的变化和发展,成就了桃李满天下的教育成果,在有生之年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四、海南省临高县人民法院对一起普通刑事案件开庭审理并在官方微博上对其过程进行直播,引起众多网友围观。
点评:“微庭审”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实现交流平等,进行普法宣传,做到公开透明,但是由于没有严密的制度设计,可能造成公开不当,损害被告人权益。因此需要规范制度,合理使用。
五、以“幸福西子湖”为主题的杭州西湖国际烟花大会发生烟花伤人事件,导致151人受伤。
点评:在今天城市人群密度越来越大、公共安全越来越凸显的情势之下,也应该缩减规模,强化预案,切实做到危险可预知、可控制、可处置,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六、“过线即停不处罚”受到了很大关注。交管部门表示,司机在刚变红灯时没刹住车过线,视频设备一般不会记录为闯灯。
点评:“过线即停不处罚”,体现的是严谨、认真的法律精神。努力提升交通管理水平,科学设置交通设施,考虑到救人闯红灯的特例,并且进一步畅通申诉渠道,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
七:公办养老院正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挤不进大门。
点评:为数不足的公立养老机构内少数“特权老人”,折射出了公共养老资源分配的错位和不公。政府应把有限的财力,用于扶持、引导公立养老机构关注民生,关注真实需求,真正满足普通百姓的养老需求,推进我国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八、广州市城管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及其妻儿名下拥有21处房产情况基本属实。
点评:“黄金有价、公平无价”,贪腐干部“兜售”潜规则对公平正义的破坏,让国家、社会、民众的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失,让国家的法律制度、行政措施效率大打折扣,这才是最可怕、最严重的危害。
九、西安“空气质量罚单”
点评:为实现空气质量达标而进行经济惩罚可以激励地区责任单位落实环境责任,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具体到一些行政责任单位而不是具体责任人,未免落实效果难以保证。真正的问责制,必须有责任人,才有望真正落实。
十、莫言教材进作品。
点评:教材选编固然需要审慎,不能简单追逐新闻热点,但诺贝尔奖能够持续百年的影响力并将继续长期影响全球文坛,其本身就并非只是个简单的新闻事件。莫言获奖必然也会引发更多学生读者对其作品的阅读愿望,入编选修教材也必然会促进优秀作品更广泛的传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十一、最近在微博上流行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
点评:交通规则的制定目的就在于服务于城市管理,方便群众。而“中国式过马路”是对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严重阻碍,体现了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对违法违规者加以严厉处罚。
十二、广州交警联合多部门整治濂泉路的交通秩序,透露将对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的商家,用高音喇叭进行劝导。
点评:音执法从执法方式上来说有些简单粗暴,只能起到暂时的宣传和警示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违规经营占道的情况。城市管理只有做到柔性文明执法,进行法治和人治相结合,才能最终取得良好效果。
十三、东莞一村支书陈耀根被曝拥有7千平米庄园。庄园有护城河,建桥直接通入。四周用高墙围起的庄园里建有豪华别墅、保安室、游泳池等。
点评:村支书拥有庄园并且为己所用,无疑为权力自肥,损害集体利益。并且已经违反国家有关《土地法》的规定。对于此行为要彻底调查,追究责任。
十四、收费撤销即封路。
点评:这种现象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停止收费到底能带来多少民生实惠,恐怕不能过于乐观。我们要警惕收费站取消之后,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公共服务职责的弃守,成为新的“路障”,也要警惕一些利益集团在停止收费后,想方设法继续维护其即得利益,用新的收费取代旧的收费。
十五、有民众爆料称,洛阳伊川县正在建设中的北大门造型怪异,设计“雷人”,既像是一条红腰带,又酷似一个圈套。
点评:标志性建筑代表城市形象和文化,被人们争议的建筑应该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反思,是几个人的拍脑袋决定还是听取民众意见,尊重民意?保障公众的参与权才是使城市长远发展的良策。
十六、贵阳市日前公布多项措施,在贵阳购买商业、办公用房和首次购买住房的,可享受本市户籍人口就业、入学和就医等同等待遇。
点评:首先这种公开救市,与宏观调控的指向背道而驰。坦率地说,贵阳把户籍待遇变成地产“促销品”这种随意支配户籍待遇、伤害社会公平的做法,必须纠正。
十七、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
点评:《标准》的发布旨在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对家长[微博]、学校转变拔苗助长、功利化的教育理念有着警示作用。
十八、世界粮食日,粮食官员亲自体验饥饿。
点评:通过体验饥饿的痛苦感受,唤醒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的意识。粮食官员亲身体验饥饿感受之后,理论上说会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粮食管理与有效利用。但实际上是不是例行公事、走过场还值得反思。体验饥饿后还要反省公款吃喝,这点更加重要。
十九、“狼爸虎妈教育方式"的思考
(1)、热点概述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17岁的蔡思慧已获哈佛和耶鲁录取,已决定上哈佛大学。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2)、相关评论
对于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成才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啸认为,对于家长来说,不要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要看看孩子幸福吗,他在班里被同学们接受了吗,不要老是看中分数,在那种向分数看齐的畸形成才观下,不要说成"才",成"人"都很危险。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表示,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1000个孩子有1000种教育的方法。不论是"虎妈",还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都是个案。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如果没有"孩子进北大",谈到这种"三天一顿打"的体罚和棍棒教育,舆论和公众必会很不屑,必然会立场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应该被抛弃,不能随意打骂孩子,要尊重孩子。可是,因为有了"孩子进北大"的诱惑,有了这个炫目的教育成果的遮掩,人们便是非不分了,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和理智。一俊遮百丑,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进北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不是以孩子为中心,不是尊重教育的规律,而是以"教育的成果"来判断。家长为了孩子进北大,可以不择手段。。
古人说,"人心不同,如其面焉"。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同,思想发展的速度不同,思维基础不同,观察世界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就决定了一点:对不同的孩子就必须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我有过10年的教育职业经历,深知教育方式"因人而异"的重要。育人,同治病一样,不同的病症、不同的身体、不同的环境就得使用不同的药物甚至"药引"。有的孩子,吃软不吃硬,硬了就有可能发生过激反应,那你要是用"猛药"必然出差错;有的孩子,可能只差一张纸捅破,必须要用佛教"棒喝"的方式,那就得凭借"狮子吼"了。
萧百佑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的大门,这并不意味着他成功了,也不意味着他的教育方式成功了,这只能代表他的教育方式适合他的三个孩子进入北大校园的路径。其他,则意义不大。其实我感觉萧百佑也算幸运,他并没有遇到特殊的孩子,否则他的育儿经历不一定是这个样子。假如别人不顾自己孩子的特点强行使用"狼爸"的手段,说不定就会发生悲剧。
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是孩子的亲人,也是孩子的老师。在国外如法国,甚至通过"子不教,父受罚"的法案,对那些没有能让自家孩子走正道的父母予以经济惩处。可见,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古今中外皆然,只是严的尺度有大有小,严苛又分体罚、恶骂、压逼诸多种类,能不能严苛,用什么方式来严苛,这个要视孩子的具体情形而定。因此,教育还是要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识上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针对"棍棒出才子"的家庭教育观念,有教育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常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海无涯苦作舟"、"树不修不成材"这些教育观点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很多家长只问孩子分数,在功利化的教育观中,把自己的意志硬性强加给孩子,为了所谓的"成功"去抹杀孩子的个性和尊严,而这种"鸡毛掸子教育"也是目前中国式家庭教育中一种共性错误。
"狼爸"之前有把女儿"骂"进美国名校的"虎妈",他们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既有媒体炒作的因素,更源于社会心理对"蜜糖式"家庭教育的一种反思。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打也不是,骂也不得,久而久之,孩子娇纵,心理承受与生存能力欠缺,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敬畏与感恩之心。在这种情境下,"虎妈狼爸"式教育受追捧,也就不难理解。
在目前通行的应试教育"大旗"之下,是不怎么讲究学生们全面发展的,而且检验教育和教学成果的主要指标或唯一指标也是分数,以及分数这一唯一衡量标准之下的"进名校、上北大",而后就是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只有名校或一流学校"毕业生,才能更好的找到工作、实现成功价值。这正是时下应试教育判定学生成功和教育是否成功的"路线图"。在这样的成才"路线图"之下,家长们往往别无选择。所以,"中国狼爸"的出现,与该家庭教育的传统有关("狼爸"也是被其母亲"动辄就打"的教育方法打上名校的),但更与应试教育之下的成才模式和评价机制密切相关。
(3)、模拟题
从之前把女儿"骂"进名校的"虎妈"到如今把孩子"打"进北大的"狼爸"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正确的教育模式、成功教育定义的大讨论,谈谈你的看法?
(4)、参考解析
"狼爸"、"虎妈"随着媒体的报道,名扬大江南北。他们所宣扬的极端的教育方式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宣扬支持,有人抨击反对。支持者认为"狼爸虎妈"的教育成果还是很"显著"的,孩子纷纷进入名校,这是多少家长、多少孩子们的愿望;反对者则认为"狼爸和虎妈"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一种"棍棒"教育,是早已经被淘汰、被否定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
出现这样的争议我认为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对于成功教育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自然认定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而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狼爸虎妈"产生的喧闹的背后所隐含的广大家长们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以及目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不完善。
首先,对于题目中提到的"狼爸虎妈"极端的教育方式,我认为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种教育方式的一个特点是"家长主导型",由家长来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式和成长路线,并利用一些惩罚手段去维护家长的权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虽看似"暴力、专制",却也隐含了"狼爸虎妈"对于孩子们的关心和对于孩子们成才的重视。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教育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是成功的,孩子们进入了名校,但是决不能因此去宣扬和推广。因为进入名校并不是断定一种教育方式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是否真正获得了成功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狼爸虎妈"之所以受到有很多家长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大家对于成功教育的判定标准就是考高分、进名校,根本原因则是应试教育在中国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造成高校招录以分数为主,学校也是以育知为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家长们更是"择校成风",盲目追求名校,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时极其不利的。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10年国家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才。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各地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大方向,为各级教育部门提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于学校来说,应把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把"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人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要求他们、因材施教;家长们也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孩子自主权利之上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以自身的丰富阅历和专业的眼光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判断,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或者规划孩子成才;总之,社会各界都需要认识到身上肩负培养优秀下一代的责任感,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其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二十、我国的社会道德
(1)、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逐步凸显,许云鹤案、小悦悦事件等都在拷问我们的社会道德,然而杨善洲、陈贤妹等优秀人物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道德。请你谈一谈对于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看法。
要点提示: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道德建设要做好固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核心弘扬,需要广大领导干部的躬身垂范,需要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自觉,更需要有良好的制度做保障。
点评:近段时间以来,关于“社会道德建设”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一方面,“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等冰冷的现实问题使人们对如何行善心存疑虑;一方面,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中国社会道德生态正遭遇“双重门”。
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然而,一边是“好人难做”,一边是无怨无悔的践行社会道德,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对比,我认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因素:从个体层面来说,就目前的情势而言,诸多不公正现象的发生,让人们缺乏做好事的勇气,没人愿意承受“好人没好报”的恶果;从社会层面来说,制度保障的欠缺使道德频遭“风吹雨打”。有德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失德者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长此以往,只会让人们“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