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3. 李宜才,高中文化,重庆市农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了一群武汉市农民环卫工人的委托代理人,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维权路。
• 在武汉市近1.5万环卫工人中,6成以上为临时工。这9000名临时环卫工大多没有办理各种社会保险,甚至很多人连正式的劳动合同也没有签。由于是农民工、临时工,他仍的工资连固定工的一半都不到,就连分米分油、加班工资,临时工拿的也是正式工的一半。他们干着城市里最脏最累的活,但每月拿到的工资仅为300元---500元,不少低于武汉市最低工资。而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3年1月5日就发出保护农民工权益通知,要求各行业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应一视同仁。
• 2003年2月,5名环卫农民工委托李宜才代理,向武汉市江岸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武汉市江岸区城市管理局一元环卫所给予经济补偿、加班工资等56万多元。然而,5名工人最后只拿到200多元加班费,补办2002年5月至2003年2月的养老保险,其他赔偿要求“因职工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关系”为由被驳回。
• 2002年 3月下旬,在东莞市清溪镇一家电线公司做保安组长的王健突然被以“不符合公司工作”为由解雇。为什么不符合工作要求?王健没有得到答案。“我在这家厂做了10年,从没犯过厂规,有保安资格证、合格证,却被不明不白地炒掉。”
• 厂方主动提出按574元每月(东莞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标准支付王健10个月的经济补偿,被他拒绝。“我被解雇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1200元,应该按这个标准补偿。”3月24日,王健向劳动部门投诉,但公司不愿接受调解。
• 2003年10月,温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农民工权益开始得到有效保护,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03年,国办转发教育部,6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同年,国务院下发《做好农民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农民工平等就业、劳动保护、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障、子女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劳动社会保障部05年有文件指出,进一步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清理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9月,原劳保部通知,推进建立预防和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效机制。04年,取消农业税,吸引了大量农民共返乡种田,出现局部企业用工紧缺现象。
• 材料4 我国沿海“三来一补”加工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先行者,不少企业用工提出新要求。短期需求大增。杭州萧山区是浙江的纺织重镇。2月20日后,该区的劳动力市场日进出流量开始达到空前的4000人次左右,但还是满足不了当地的用工需求。萧山区一家印染公司的总经理韩建军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目前,当地对裁剪缝纫、纺织印染、机械制造加工和焊工等工种的需求非常旺盛,其中纺织服装行业缺工数在2万人以上。“现在我们公司还缺印染工100人左右,打算近期和劳动部门一起去省外招工。”
遭遇用工窘境的不仅是萧山,也不仅是韩建军一家厂。据杭州当地媒体《都市快报》报道,在浙江的绍兴、慈溪、义乌、桐乡等地,“民工荒”是目前最“正常”的现象。来自浙江省劳动保障厅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短缺民工50万人以上,占劳动力总需求量的35%,春节后“民工荒”现象更为突出。
• 不过跟以往相比,浙江短缺的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民工(普工),而是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人。长期从事浙江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研究的浙江省劳动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分析称,在浙江,目前缺工严重的主要还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需求缺口较大的职业主要是裁剪、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工、电子电器产品装配等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06-07年出现技工荒,而高级技工人才短缺状况更严重。近日,佛山一私企老板黄先生对记者说:“一个月前我厂引进了先进的数控设备,急需熟手人才。我们以月薪万元招聘‘机电一体化’高级人才,几经张榜之后仍无人能胜任,真是急死人。”黄先生还说,他的很多朋友都有同感,在珠三角要招一个高级技工真是难!
• 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是技校培养,一是企业自己培养。据广东省职业技术研究室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规定企业用于培训经费必须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5%,但这捉襟见肘的经费往往不能按时按量到位。就连近年来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的广东省,“职校学生人平经费还是低于普高生人平经费,而职业教育要从事大量实践操作,人平培养成本比普高教育的人平成本高出许多,焊工、钳工等操作类职校生人平年培养成本要2万元左右。”而在德国,培养一个一线技术工人平均要花去六七万马克,约合人民币23-27万元。
• 经费的短缺又导致了技校师资的严重不足,按劳动部有关规定,技校师生比应为1:18,而广东全省的现实情况是1:35;且“双师”型师资比例很低,不少年轻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一线实践操作经验,往往不能胜任。
• 生源不够,是指职业教育生源不够,高技能后备人才不足。从1997年开始,全国技校招生数量持续走低,到2000年,全国招生人数降至50.4万人,下降了22.9万人。广东今年至8月19日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11所高校全都带有“技术学院”、“职业学校”字样。技校招生困难使得大量教学设施闲置,技工教育存量资产严重流失。全国技工学校的数量也“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4500所减少到了3167所”。
• 不过跟以往相比,浙江短缺的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民工(普工),而是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人。长期从事浙江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研究的浙江省劳动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分析称,在浙江,目前缺工严重的主要还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需求缺口较大的职业主要是裁剪、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工、电子电器产品装配等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06-07年出现技工荒,而高级技工人才短缺状况更严重。近日,佛山一私企老板黄先生对记者说:“一个月前我厂引进了先进的数控设备,急需熟手人才。我们以月薪万元招聘‘机电一体化’高级人才,几经张榜之后仍无人能胜任,真是急死人。”黄先生还说,他的很多朋友都有同感,在珠三角要招一个高级技工真是难!
• 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是技校培养,一是企业自己培养。据广东省职业技术研究室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规定企业用于培训经费必须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5%,但这捉襟见肘的经费往往不能按时按量到位。就连近年来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的广东省,“职校学生人平经费还是低于普高生人平经费,而职业教育要从事大量实践操作,人平培养成本比普高教育的人平成本高出许多,焊工、钳工等操作类职校生人平年培养成本要2万元左右。”而在德国,培养一个一线技术工人平均要花去六七万马克,约合人民币23-27万元。
• 材料4 06年,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城乡社保体系作为重要目标。要完善农民工养老和社会保障关系转续办法,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已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化。会议发布的公报中提出,到二0二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公报在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中作出了上述表述。 这些目标和主要任务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
• 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 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指出维护农民工权益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规范用人工资支付,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
• 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通过规范劳动关系,加大了对农民工试用期保护力度,加大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惩罚力度。明确了农民工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完善了有关民工劳动权益,有效保障了农民工。
• 材料6 09年底,经济复苏,广东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用工短缺再次出现。企业为了找到满意员工,用专车接人面试,同时也善待员工,很少炒人。
1、稳定物价 抑制通胀 稳定民生
一、社会背景
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针对该问题提出16条措施,强调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
2011年2月27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新华网访谈室,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针对该问题,温总理给出四点指示。
2011年3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控物价 稳民生》的文章,再次就百姓牵肠挂肚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问题,提出期望。因此,物价上涨已是民众切肤之痛,已是社会无法回避的热点,已是申论不得不全面透视的社会问题。
二、时政背景
2011年2月27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新华网访谈室,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是温家宝连续第三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其中,对于百姓普遍关注的物价上涨问题,网友与温总理进行了如下交流。
网友:物价上涨很快,几乎什么东西都涨,就是工资不涨,老百姓压力真的很大。政府一直在控制,可总觉得效果不明显。您说“今年我们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稳定物价。”政府如何做好这件“头等大事”?
温家宝:物价上涨快了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我是个每天要看物价指标的人,我熟悉粮食、油料、肉类、禽蛋、蔬菜的价格。1月,我以为物价会超过5%。超出我的预料,物价控制在4.9%。也许有些人不相信,但我确实知道粮油价格基本稳定,猪肉维持在十三块钱左右一斤,鸡蛋从五块钱降到四块七毛钱,19种蔬菜平均价格有18种有所回落。我也到市场去,市场情况也确实如我看到的情况一样。更重要的是我掌握宏观的情况。国家连续7年粮食丰收,有充足的储备,我们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外汇储备。这些都是我们应对物价上涨的有利条件。请大家相信,一个每天关注物价、每天了解行情的人,是不会允许物价上涨而得不到遏制的。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还要可怕。我希望全体人民和政府配合,我们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物价这个重大问题。
三、可以采取四项措施控制通胀
温总理指出,应采取四措施管好通胀,具体内容如下:
控制通胀,第一是控制货币流动性,管好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第二是要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政府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把米袋子和菜篮子记在心里,作为自己头等的大事,加以管理。只有农业搞好了,农业丰收了,整个物价的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第三,要搞好流通。农产品流通环节是整个流通环节最薄弱的,流通环节搞得不好会使物价上涨,流通环节过多还会造成农产品的浪费。第四,我们要管好市场。管理市场当然主要是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但也必须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整个市场有序地发展。只要坚定不移地采取这些措施,一定能够管好通胀。
2、教育体制改革
一、背景介绍
教育问题是每个公民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教育体制的僵化等多种原因,导致学生上学难、家长择校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多种问题。2011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部分地方以及院校开始新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从人民大众关心的重点入手,以机制和体制传销为着力点,以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规划和统筹教育资源,实现人民教育为人民,坚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二、文件体系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分别是专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其中,专项改革试点又分为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机制这十个改革方向;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四个方面;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内容按照《通知》第一部分专项改革试点的十个方面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述。
三、重点措施
《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里面有非常多具体的措施,按照每个不同的改革方面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将《通知》中的各种措施集中起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办学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第三,办学模式体制改革。
第四,办学保障体制改革。
3、垃圾围城问题
谈谈时下,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有数据显示,中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现在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 “垃圾围城”,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一、垃圾围城的原因
第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垃圾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第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地域、城市差别明显。
第三:处理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第四:垃圾处理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缓慢。
第五:公众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二、破解垃圾围城的出路
第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第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第三,科技攻关,技术保障。
第四,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制度保障。
第五,权责统一,健全管理保障。
第六,加强宣传教育,发动公众,营造垃圾分类环境
4、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一、时政背景
经国务院同意,2010年6月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6月11至12日,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强调,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庆、广东、上海等地已开始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付诸实践。公共租赁住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成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顺应了我国住房供求形势变化,对于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进一步扩大住房改革的受益面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百姓住房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住房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住有所居”的目标。但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政府以经营城市为名,大搞土地财政,对住房保障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削弱,一些群众出现了“住房难”的问题。
1、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单纯依靠市场途径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增加了金融风险。
2、住房供求矛盾突出,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不足,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需求不相适应。
3、住房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大。有的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落实还不到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住房保障覆盖面仍较窄,住房保障任务相当艰巨。
4、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较突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城镇人口大约增加2000万人,多数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其中大约500万人是没有带房进城的农民,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农民永久留在城镇,导致即使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多数也选择支出尽量低的租金租房住。
5、部分地区投资、投机性的购房再度活跃,房地产投机行为未得到有效遏制。
三、怎样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概括来讲,就是要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1、“低端有保障”,就是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低收入群体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力进入市场,只能依靠政府保障解决住房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逐步改善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中央已经提出到2012年年底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城市和国有工矿成片棚户区改造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制订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应中的比例,并优先保证供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定。
2、“中端有支持”,就是采取措施支持中等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中等收入特别是中等偏下群体既享受不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又难以承担价格高昂的商品房,被通俗地称为“夹心层”。对这部分群体,应通过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适当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加快建设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困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明确提出将公共租赁房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确保比去年有较大增加。
3、“高端有市场”,就是支持有支付能力的群体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逐步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使其在满足高收入群体多样化的住房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5、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时政背景
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在今年也依然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除了城镇就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顺畅转移接续,今年,多个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涨也体现了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重视。
2010年1月份,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为当时正在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改进政府工作的目的进行考察。考察中,温总理在认真听取了残疾群众的意见之后说,“关于完善《工伤保险条例》,我们要认真加以研究、修订和补充”。李克强副总理今年3月份考察新疆时,切实强调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辅相成,要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二、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