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
时政热评:“国字号”为何成了骗人噱头
最近,成都很多中小学生接到学校布置的任务,在家长陪同下观看电视讲座《如何高效学习》,并填写问卷。结果,却是卖书广告。面对家长们的愤怒,教育部门叫冤说,此前“中国教研网”要求合作搞这个所谓的教研“课题”,看到“中国教研网”的国字号公章,就信以为真,想不到被彻底忽悠。其实,“中国教研网”既不是事业单位,也不隶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是由北京某网络公司运作,纯商业机构。(6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部门栽在一枚假的国字号公章上,缘于迷信国字号背后让人敬畏的权力资源。照理说用“中国”为企业冠名,并不代表实力、信誉,但中国一般的公司、企业名称不能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的名头。国字号成了稀缺的“壳资源”,产生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排斥没有“政府血统”的企业用“中国”的名头;一方面也使得国字号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还成了“血统的证明”,暗示了企业与政府有“关系”。不少网站、企业都爱起个“中X”的名字,“打擦边球”,认政府的“干亲戚”,其实就是盗用了国家信用。
从宏观的背景上看,中国正在从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走向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但政府依然掌握着很大的资源,其中一些资源不合理、不公开地被配置到了跟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国字号手中,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竞争的局面。让人们对国字号又爱又怕,爱的是因为跟着国字号“有肉吃”,怕的是国字号背后那只政府的有形之手,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
这种资源配置造成制度性的扭曲,从两方面侵蚀了政府的信誉:一方面,真的国字号未必心向国家利益,往往部门利益优先,比如“全国牙防组”打着国家的旗号,在大大小小的牙膏广告里忽悠了十多年,原来是个只有两张桌子的办公室,其所谓“认证”是出卖国家信用作为企业产品的背书;另一方面,假国字号们,比如“中国教研网”打着国家旗号狐假虎威,撬动政府资源从中渔利。
所以关键还是政府退出市场竞争,资源不能不合理地输送给国字号,这样在民众心中国字号才不再是特权公民,国字号也就不会成为骗人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