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
申论热点:关于股票市场及风险问题
2006年以来我国股市行情回暖,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踊跃入市。特别是2007年1月至5月,沪深股市新开户数屡创历史新高。在很短的时间内,8000万户,9000万户,1亿户大关连连被突破。
从公司白领到普通工人,从退休老人到家庭主妇……“谈股论金”成为街头巷尾最热络的话题。不少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股票涨了没有?”有的全家老小齐上阵,有的卖房借钱去炒股……不少人惊呼:“这是一个全民炒股的时代!”
一、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筹集资金的“吸铁石”。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用于支持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经营。股票市场的筹资规模和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所无法比拟的。
二是企业转换机制的“推动器”。发展股票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三是优化资本配置的“调节器”。通过市场可以发现公司投资价值,投资者通常选择成长性好、盈利潜力大的股票进行投资,抛弃业绩滑坡、收益差的股票,这就使资金逐渐流向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四是维护金融安全的“缓冲阀”。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十分健全,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的发展,过分依赖银行的现象还很严重。一旦银行出现问题,往往导致很大的系统性风险。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降低间接融资在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更富有弹性和活力,有效防范和分散金融风险。
五是观察经济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情况,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透视出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可见,发展股票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对于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对于个人合理理财、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为什么说股市有风险?
前些时候,有些观点在股民中流传很广,说什么中国股市将迎来“黄金十年”、沪指将突破10000点等等。同时,种种炒股轻松赚钱的“财富故事”也到处流传。这些给人们一个“炒股就是赚钱”、“未来只涨不跌”印象,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假思索地涌入了股市,对于他们来说,股票似乎就是印钞机,买了就能赚,永远不会赔。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股票市场其实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
首先,风险来自你购买股票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由于普通股民往往并非专业人士,再加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所以有时很难了解一个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就算买了绩优公司的股票,也不意味着从此万事大吉。业绩的好坏只能代表公司的过去,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看好的公司随时要迎接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激烈的行业竞争,变化的市场环境,不同的经营策略……都会给公司的未来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一旦业绩下滑,则股价也会随之跌落,股民就要蒙受损失;如果公司倒闭,则股民的资金就会全部化为乌有。
其次,整个股票市场的潮涨潮落也蕴涵着风险。一般来说,判断市场状况有一个指标——市盈率。市盈率是反映市场中个股价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认为,市盈率大约在10至20倍的区间内波动是比较正常的,此时市场风险较小。市盈率越大,则意味着股市出现泡沫的可能性增大,市场风险随之加大。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等股市的市盈率大约在10至20倍的区间内波动,日本和印度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则在23至25倍的区间内。我国目前沪深股市平均市盈率已超过40倍,风险可想而知。而2007年前几个月遭到爆炒的某些个股,其市盈率甚至达到了上千倍!
再次,“追涨杀跌”的不理智行为带来的风险也不小。有不少新入市的股民,对股市行情缺乏掌握,对于股票及上市公司的情况也不了解,有时只听从亲戚朋友的所谓“经验”,或者打听各种“小道消息”,据此来购买股票,结果极易造成损失;有时又随大流盲目地“追涨杀跌”,结果往往在股价最高点接手被套,或者匆忙“割肉”赔钱。这些不理智的行为可以说是自制风险、自讨苦吃。
此外,市场外的不可预测因素也会造成股市动荡,引发风险。比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金融和产业政策调整、天灾人祸等等,就极有可能导致股市的突然震荡。
所以说,股市决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毫无风险,能够只赚不赔、轻松收益。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就是“财富神话”外表下股市真实的本质,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三、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理论准备不足,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思想观念没有转变,是计划体制在股市中最大的残留.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块基石是:人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者,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发展.而中国的股票市场的建立却偏离了这块基石.在市场功能定位方面,还象过去计划经济时期那样搞"一平二调",要求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做贡献.譬如利用股票市场为国企解困,通过二级市场高价减持国有股来筹集社保资金等.在监管理念方面,过多地依赖觉悟,道德,自律等软约束.譬如实行"好人举手"制度,发表"诚信自律倡议"等.在交易理念方面,还希望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投资者之间都是友善的,互不损伤的,在可控的模式下发展股票市场.譬如希望市场走势能"微波荡漾","稳中有涨,涨幅有限";希望投资者都理智一点,市场波动小一点,投机气氛少一点,于是就对股市进行改造,改造投资者理念,改造市场盈利模式,改造投资者结构等.
(二)股市中实行双轨制,国资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股票市场存在两个90%现象,即国有企业占上市总数的90%;国资控股的券商等机构投资者占其市场总数的90%.
中国股市中国有企业比重这麽大,不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占上市总量的三分之二,而流通股却分散,弱小,使得市场机制很难发挥作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同股,同权,却不同价,使本该公平,公正,公开的股票市场,存在这样的不平等,所以股市就很难规范发展.
以国资为背景的券商等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之初曾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股票市场与以国资为背景的券商等机构投资者在本质上是相互排斥的.因体制上存在缺陷,所以就存在风险与权益不统一,责任不到位等现象.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巨大的利益面前,监管过严会影响投资水平,稍有疏忽又会出问题.
(三)信用制度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信用制度体系被打破了,但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由于转轨时期产权界定仍不明晰,企业经营者的预期不稳定,没有长期利益追求,不用承担信用缺失造成的风险.譬如弄虚作假,违规经营只要短时期不被发现就行,以後被发现则采取一走了之的策略.由于违规,违法行为没有受到及时的处罚,违规成本低,在市场中产生了极坏的示范效应,搅乱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使部分人不再想通过合法手段取得常规利润,而是想方设法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非法利润,从而进一步破坏了市场的信用体系.
(四)市场规则没有被有效的贯彻执行
中国股票市场的规则不能说不多,不严,但仍然存在严重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和执法无力等问题.譬如在规范中有"依法予以处罚",可执行中却往往不知依据的是什麽法.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常常是事情变得很严重了,才不得不予以处罚.由于现行的监管体制是在计划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多地保留著计划体制的色彩,"追求的是政治上的地位而不是市场效率,满足的是政府的需求而不是市场需求.监管者掣肘,因而其监管行为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政治机构力量平衡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各种力量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胡汝银,2004).
(五)筹资功能被过度开发利用
股票发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计划体制的额度审批制.有了"额度",再烂的企业经过包装也能上市,没有额度,再好的企业也上不了市.这种错误的政策使股市成了"寻租场",诱导各种势力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到股市中圈钱."不管谁的钱,拿到我手0就由我说了算".现在虽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但仍存在重融资轻改制的现象,在公司治理,优化资源配置,国民经济"晴雨表"等功能仍发挥有限的情况下,筹资功能却从未停止过.
(六)相关行业的配套改革跟不上股市发展的需要
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可以有先有後,但不能孤军深入太远.中国股票市场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上市公司就发展到1300多家,可券商,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服务等中介机构明显不能满足股市规模发展过快的需要,中介机构与上市企业进行共谋,提供虚假信息,联合操纵股价的事件时有发生.司法制度建设也存在这方面的法制漏洞.
三、加强股票市场管理与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是一种能左右人的行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果经济理论没搞清楚,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仍占主导地位,就难免在行动上出现偏差."尽管有关各方在理念上都主张以市场机制为取向的发展路径,但在相当多场合,只要一涉及到具体政策问题,强调特定的客观条件从而继续贯彻计划机制,就成为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导性选择,由此,中国资本市场究竟是选择以市场机制为取向的发展路径还是选择以计划机制为取向的发展路径,依然是一个未能切实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股票市场框架结构
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一般先由市场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再由政府出面提供制度支持.而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大多是由政府直接通过立法等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框架就是由政府通过立法等行政手段搭建起来的.如何使这个制度框架既符合股票市场发展的一般原则,又适应中国市场发育不成熟的国情,0为股市长远发展留出相应的调整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制度框架怎样设计,市场就会怎样发展.中国股票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经多次大讨论仍未搞清楚,仍陷在泥潭中不能自拔,其原因主要源自制度框架设计的不合理.虽然这些制度性缺陷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但要解决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还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
(三)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阻断计划体制的侵入
1932年罗斯福总统在组织制订美国《证券法》时,就有人提出由政府直接对股票市场进行管理,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的审查.罗斯福总统认为不妥,原因是这样会改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政府直接管理股票市场和审批上市企业,政府就成了市场参与的主体,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没有人能对政府管理股票市场的权力和政府垄断股票发行资源的权力实行监督,易产生腐败等问题.他认为政府应提供制度支持,做个"看门人",具体工作由行业性自律组织来完成,政府对行业性自律组织和股票市场的运行做总体监管.
对中国的股票市场,政府还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大包大揽,成了市场参与主体,没有很好地发挥行业性自律组织的作用,这不仅把政府推向利益纷争的漩涡,出了问题矛头会直接指向政府,而且对政府在股市中的权力无法实行监督.譬如在股市重点为国企解困服务的几年中,就有人指出这会使股市成为"垃圾场",为股市的长期发展留下隐患;在通过二级市场高价减持国有股来筹集社保资金时,就有人指出这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可这样的方案还是实施了,直到给市场造成严重後果後才不得不停了下来.
为此,只有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摆正政府在股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政府,行业性自律组织,市场参与者,监管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才能营造出适合股市发展的小气候.同时,要阻断计划体制的侵入,建立起适合股市发展的市场机制.
(四)控制股市发展规模,合理利用股市资源
资源是有限的,股市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股票市场的机制和公司治理还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盲目扩大股市规模,盲目追求直接融资比例,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譬如十几年来已有近万亿元的直接融资注入了上市公司,可这些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和经营状况0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为国企解困提供的大量资金,不仅没有使国企解困,而且使部分国企出现了更多的问题.现在中小企业板市场重点为民企提供资金,如果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就很难避免重蹈覆辙.
(五)提高监管效率,彻底扭转错误的市场预期
对现实股票市场的监管必须依赖法律手段,依赖硬约束;仅仅靠谴责是不够的.觉悟,道德,自律要由法律,法规做支撑,信用常常是人们长期遵纪守法养成的习惯.只有违法,违规者受到了及时的,超出其违规收益的处罚,才能使其不敢再犯,才能警示他人,养成人人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错误的,被搅乱了的市场预期,迫使市场参与各方不再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非法利润,把全部精力转移到为出资人创造更多财富上来.
针对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部分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事实,胡汝银先生主张引入"刺穿公司面纱"的做法,用行政手段强化外部监控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六)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
自己对自己进行监督常常是没有监督.通过制度进行监督,0由政府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管,效果就会好很多.中国如能在股票市场充分发挥行业性自律组织的作用,政府对这些行业性自律组织起草的行为准则进行审批,0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管,股票市场的监管质量和监管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另外,监管者的职责是提供一个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环境,由投资者自己做出的选择.是以红利为主要获利手段,还是以价差为主要获利手段;是长期持股,还是波段操作,应遵循"买者自负"的原则.
四、如何做一个理性的股民?
自2007年5月30日以来,股票市场经历了一次大幅震荡的行情。据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3月以来的新股民入市热潮有所降温,截至7月13日,A股日新增开户数已直线下降至62953户,创下春节休市后的新低。6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向股市搬家的现象出现了“急刹车”,1678亿元的资金重新回流到银行。这一出一进之间,表明股民们对市场风险认识的逐步加深,盲目投资的行为已逐渐减少。
近年来的股市风云变幻,给广大股民上了生动的一课。但是,中国股市发展、成熟的路还很长,很多股民离真正的理性投资、成熟理财尚有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们应如何做一名理性的股市投资者呢?
首先要理性判断自己是否具备投资股票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炒股,家庭不富裕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低,适合将“闲钱”存于银行或购买债券。入市前做好投资规划,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用于股市投资的钱最好不要超过经常收入的30%,至于那些把养老金、抚养子女等的支出用来炒股,用抵押房产、举债借钱和下岗职工买断工龄的钱炒股的行为就更不应该了。
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是人人熟知的一句话,但是未必人人都能时刻绷紧这根弦。2007年5月,中国证监会专门就加强投资者教育连续发布通知,要求相关单位警示投资者理性管理个人财富,买者自负,安全第一。然而,很多股民并不在意,结果在随后的震荡行情中损失严重。因此,一定要把风险意识贯穿到投资理财的每一个环节,在决定入市或投资某种股票时,一定要客观估价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投资回报有合理的预期,对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要有思想准备。同时,还要通过理性分析与操作,尽可能降低风险。
要有长期投资的意识。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经验表明,长期投资可以规避风险,还能全额获得增值收益。比如,在美国,大部分股票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牛市以来的平均持有周期是3至4年,并且通常不会随短期市场波动而频繁进出,即使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波动,他们依然表现镇定。与这些投资者理性的理财观相比,我们的股民近4年来的平均持有周期是1至2年,基本上是短线投资。频繁地买进卖出,看似不放过每一个机会,但实际上,股市风险远大于机遇,操作越频繁,风险也就越成倍增长,往往是盈亏相抵,到头来落得个白辛苦。
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投资股市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为。要想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少跌跤,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学习和掌握如证券、财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有关信息,通过科学分析作出正确的决策,不盲目投资,不随大流。有的人看到别人买股票赚了钱就跟风投资,或者过分注重股票交易的投机性,连上市公司业绩、股票收益、行情分析等最基本的东西都不懂或者不去关注,只凭道听途说或者自己感觉去选择股票,这无异于把股市当作赌桌,能否盈利全凭运气,尤不足取。
要想成为一名理性、成熟的投资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古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看到,股市始终处于波动之中,这是股市的风险所在,也是股市的魅力所在,对此应该有平和的心态。不能把投资股市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因股市的波动而茶不思、饭不想,亦不能因股市暴涨而欣喜若狂,因暴跌而垂头丧气。否则,投资股市就会变成沉重的精神负担。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可以想见,经过一次次股市震荡的洗礼,千千万万的股民必将不断在实践中成熟起来,我国的股市也一定会以更加健康的态势继续发展,股市的未来必将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