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热点话题十七题
热点1:谈谈对通胀紧缩的理解
通货紧缩并不一定是坏事。由供给变化引发的通缩是“好”的通缩,由需求冲击引发的通缩则是“坏”的。在供给和需求的冲击共同作用下,中国在2009年上半年将出现通缩,其中好的成分多于坏的,但仍需要强有力的、未雨绸缪的政策,以防止“好”的通缩逆转为“坏”的
通货紧缩的发生和持续由一系列因素引发,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一个经济体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如果总需求遭受巨大的负面冲击,通货紧缩就会随着价格下跌和产出减少而发生。这是“坏”的通货紧缩,它引起严重的周期性衰退、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以及过分紧缩的政策。这种影响将通过信心和降价预期的恶化不断增强,加剧最初的冲击。
与需求冲击相对应的是积极的供给冲击,它把总供给曲线推高,这样也会导致价格下降,但产出更高。这种类型的通货紧缩是“好”的,它可能由各种因素导致,这些因素包括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的贸易条件改善,或是对政治经济长期稳定的预期增强等等。
必须指出,无论怎样,一旦价格开始下降,通货紧缩的不利影响就会增加,即便它一开始是由正面的供给冲击触发。
热点2:谈谈你对改革开放意义与作用的理解
改革开放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内在统一。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在1991年8月20日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他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告诫大家,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万学金路公务员李祖华指出,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热点3:谈谈你对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的理解
农村户籍制度即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所辖区域农村居民的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包括常住人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移登记、变更更正登记等)并进行管理的一项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的农村户籍制度古已有之。目前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作出了贡献,但也有历史的局限。万学金路公务员周剑认为主要表现在:剥夺了农民平等分配国家资源的机会;限制了农民进城创业,阻碍了农民增收致富;使农民的就业选择空间受到严重限制;阻碍了农民素质提高,导致其“能力”或人力资本的困贫。因此,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我国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二元结构的农村户籍制度以及附加在其上的各种限制性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道路。
热点4:谈谈你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理解
国家核心竞争力 由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构成。国家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以及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产业运营、生活成本和潜在发展的经济运行能力。万学金路公务员赵同勤认为,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两大要素是对国家经济实力要素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的竞争实力、创新基础和发展动力。核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共同构成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指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胜机的超常发展能力,主要由独有的创新能力,以及实现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人才素质规模和制度性环境构成。简言之,人才、创新、制度三项基本元素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
热点5:谈谈你对创新型国家的理解
创新型国家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根据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同方式,世界上的国家可分为三类:资源型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依附型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创新型国家,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万学金路公务员周剑认为,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3)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4) 创新产出高,是否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成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热点6:谈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关系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方针。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一切”的观点的延伸与发展。邓小平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的丰富和发展。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提出。尊重劳动是基础和根本。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劳动创造了世界,甚至创造了人类本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与尊重劳动具有内在的、本质上的一致性,是尊重劳动的必然要求,尤其是现代社会劳动的必然要求。劳动贵在创造,没有创造,劳动只能是简单的重复。创造也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创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尊重劳动和尊重创造,离不开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万学金路公务员李祖华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这对引领社会风尚的主流价值导向,进一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热点7:谈谈你对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理解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强调“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明确指出: 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万学金路公务员戴晓东认为,尊重人,就是确立群众的主体地位,平等地对待群众,尊重群众的人格和权利,以民主协商、讨论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人,就是体察群众情绪,倾注诚挚情感理解群众的处境,理解群众的要求和困难;关心人,就是心里装着群众,眼睛看着群众,把群众的事常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满腔热忱地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理解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关心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热点8:谈谈你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理解
民主选举,是指人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照法定形式,选定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某些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是人民行使和实现其基本政治权利的一种方式。万学金路公务员赵同勤指出,民主决策,指在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方面,保证广泛的人民参与,倾听意见并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民主和科学的基础之上。民主管理,指人民作为政治主体参加国家事务和企事业的管理,行使宪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并承担宪法赋予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层社会的自治中,管理更是人民的直接行为,是人民民主的实体。民主监督,指人民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对国家各级代表机关和公职人员进行监督,以纠正各种违法行为,分为执政党的党内监督,其他党派的党际监督,人民代表的监督,人民舆论的监督和人民个体的监督等。是人民民主的保障。
热点9:谈谈你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理解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重要任务,全面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决策科学化指在科学的决策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规律,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决策民主化指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按照民主程序进行决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密切相关。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万学金路公务员戴晓东指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热点10:谈谈对扩大公民知情权意义的理解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知道国家的活动、了解国家事务的权利。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依法向公民及社会公众公开自己活动的义务,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延伸,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知情权是符合人的社会性的一种权利。公民作为社会的成员,有权知道整个社会所发生的、他所感兴趣的问题和情况,有权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信息化决定了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必须为公民提供信息和档案服务,建立各种信息系统以满足公民的需要。万学金路公务员周剑指出,知情权具有一定成分的民事权利性质,尤其是其中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更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不可缺少的民事权利。知情权从法的角度体现了文明社会的人对信息关系的一种深刻认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需要在信息中获得发展自己的机会,对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这样就使得知情权的实现变得十分重要。公民知情权也是一种经济权利、发展权利。知情权的这些方面决定了它既具有公权利的属性,又具有私权利的特征,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宽泛的概念。公民的知情权是一项具有综合性质的人权。
热点11:谈谈对群体性事件特征理解
群体性事件可能引发危害社会治安的非法集体活动。一种危机性社会事件。缘于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个体或团体、组织,在利益受损或不能得到满足并受到策动后,采取非法集会、游行,集体上访、静坐请愿,或集体罢课、罢市、罢工,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导致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打、砸、烧、杀、抢。万学金路公务员赵同勤认为,具体特征是: (1) 有一定数量和规模;(2) 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3) 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4) 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对抗化;(5) 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6) 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一种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现象。绝大多数的群体性事件都同社会弱势群体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越是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其相关性越强。表现为: 参与主体大部分是社会弱势群体;大多缘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数量的日益增多与社会弱势群体弱势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密切相关。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热点12:你认为关注民生的重点有那些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的关键、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温家宝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统筹兼顾,关注民生”。万学金路公务员李祖华认为,在此基础上, “十一五” 规划纲要将影响国民生活的八个方面确定为约束性“民生指标”,重点是: (1) 重民生,实现社会充分就业;(2) 保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 安民生,着力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建立突发性灾害事件的预防处置应急机制;(4) 强民生,把握好人才培养、吸引、留住、用好等关键环节,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优化人才队伍和人才结构;(5) 和民生,达到社会管理的最高境界。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
热点13:谈谈你对人文关怀的理解
人文关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途径之一。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格、人的价值、人的命运和尊严的关切,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人的进步需求、生活条件保障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一词出自《易·贲》,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宗旨在于“助人自助”,自觉地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合理利用自主选择权利,达到自我完善境界。万学金路公务员周剑认为,源于西方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所包含的内涵有: (1) 对民众的博大的爱、深刻的理解和无私的付出;(2) 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呵护;(3) 对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性的深切关怀,对人的情感、意志和价值的尊重;(4)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5) 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对人格的尊重与重视等。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在强调国家公共利益的同时,同样应当重视和关心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及个人的苦难和困境。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热点14: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生态文明广义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狭义则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性状,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而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探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在构建生态文明过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生态文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以“生态平衡”为核心,以“代际公正”为原则,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包括: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发展环保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人们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万学金路公务员周剑指出,人类选择“生态文明”,是基于对传统工业化的反思,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的突破,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生态文明”已是刻不容缓。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文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相互促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统一整体。
热点15:谈谈你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的理解
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信息化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虽然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开发和使用,也使发展付出沉重代价。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往往经历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则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相互协调。四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传统的工业化往往是用技术和资本代替劳动,而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正确选择。万学金路公务员李祖华认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展、改善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同保障劳动者就业有机结合。
热点16:以“以人为本”为题演讲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否定和超越,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由于人可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理解,故以人为本的观念兼含有以社会的人或作为群体的人为本位和以个体的人为本位两重含义。马克思主义倾向于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群体去理解人。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奋斗目标。他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为基础,把抽象的、孤立的、非历史的人科学地还原为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人。万学金路公务员戴晓东指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因而,作为以生产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七大又确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热点17:谈谈你对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解
又好又快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在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求得发展的速度。“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以“快”为主,“快”在“好”之前。依据“又快又好发展”要求,中国经济从1990年至2005年平均增速9.7%,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全球第1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近3年来,增长又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速度。但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能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好”字上做文章已成为当务之急。胡锦涛2006年1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征求对经济工作意见建议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万学金路公务员周剑指出,从“又快又好发展”调整为 “又好又快发展”;把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改提为“经济发展方式”,由强调发展的速度到注重发展的效益和增长的质量,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发展速度应当是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速度;是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得到保护的速度;是经济波动比较小、增长得以持续的速度。我们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又好又快发展,是今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