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省考申论模拟题(农村劳动就业问题)
作文: 1《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2 代表市政府分管领导,写一篇出尽我市就业问题的讲话稿
3《解决就业问题势在必行》
【摘要】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半数以上。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就业很不充分,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劳动力就业问题。
【关键词】农村 农民 就业 教育 经济
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向及基本情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近几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目前,大中型城市苦、脏、累的工作基本都是由进城务工农民承担。如城市建筑环卫工人、家政从业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的90%以上都是农民工。进城农民不仅成为城市运转功能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还为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劳动力就业中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还没有建立起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一些行业和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改,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的机制还没有建立。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但是合同内容中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对用人单位规定的权利多、义务少,属于不平等合同。一些合同甚至是单向约束合同,即只约束农民工,对用人单位没有约束,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享受平等权利和承担同等义务的机制没有建立。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对农民工的保护在制度上还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以人力劳动为主,在农村,什么都靠人劳作,这样劳动效率低。但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的问题是教育问题但令人担心的是,中国人却不以为意,不把教育问题放在心上,认为教育是浪费钱,结果一代一代的人都不接受教育,就更落后了,农民就更穷了。
农村问题是国家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探讨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基本对策,对于国家制订"十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近几年统计监测表明,外出务工农民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2%左右,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重为14%。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目前已达到1.5亿人,而且每年还以600万人的速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往往处于买方市场。在技能素质低和供应总量大的双重制约下,大量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餐饮等传统行业就业,从事着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大量技能低、素质差的农村劳动力充斥市场,不能适应非农产业技术进步、结构升级和国际化进程步伐加快对高素质员工的要求,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至于出现了“民工荒”。
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以及业务技能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了沉重的人口负担。解决农村人口过剩问题的根本出路有两条,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乡镇企业规模,提高乡镇企业科技含量,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农村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是资金匮乏和科技人才严重不足,而最深层的原因则集中在后一个方面。
同一地区农村内部教育的差距也不容忽视,县成和乡镇的教育条件明显好于农村。国家的扶贫政策多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对象,农户受益不明显,而且改益好的村办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还出现层层上收现象,富裕家庭也开始向乡镇、县城聚集,再加上县乡两级财政赤字向农民摊派,农民负担加重,在贫困地区,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这就造成同一地区农村内部生活水平也差距悬殊,致使大批师范院校毕业生滞留县城和乡镇,而且农村优秀的教师又竞相向上流动,进一步加深了农村教育危机。进而更进一步地加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针对问题的有关措施
(一)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制订政策要有针对性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首先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其次要规范农村教育体制,适当调整农村义务教育下放最基层政府的做法,加大中央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中的责任;第三要确立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2.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农村普及教育,一手抓农村教育质量提高;一手抓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一手抓农业教育全国共有行政村739980个,1/3左右的村没有职业技术学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任何培训。所以,抓农村普及教育,一方面要依法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减少辍学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成人扫盲学校与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减少文盲人口,大面积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科教兴国包括科教兴农,而科教兴农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国家在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同时,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大量举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农民高校,通过高科技农业示范和农村居民文化科技素质提高,培养现代意义上的农民,切实振兴农村经济。
(二)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
基本思路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当前,要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试点,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为最终统一全国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从长期看,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准入、政府投入、劳动保护、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体制性障碍,探索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机制
为了从体制上根本解决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状况,建议设置管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彻底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多头管理、分散负责的局面,尽快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对进城务工农民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纳入输入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以上可见农村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不仅仅是转移劳动这样简单的,是需要有技能,而技能的支持就是教育,农村教育是农民就业的关键。而健全的就业保障机制是农民就业的重要保障。只有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国家才能更好的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寒假中对弱势群体的调查,可以看出在弱势群体中很多是来自农村的。而弱势群体则是指失业者、半失业者、待业者这类群体。在调查中,深觉农村问题依然很严峻。
一、就业、再就业问题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1、就业形势需要集中解决的突出难点首先集中在毕业生就业难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上。
2、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就业局势的稳定。
3、农民工特别是失地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面临更大压力。
4、我国就业领域目前存在"四大一突出"的基本国情,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大、困难群体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影响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因素
1、影响就业增长的一个突出因素,就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
2、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3、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
4、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三)如何应对就业再就业难问题
1、《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一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二是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薪酬,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三是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四是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对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要进一步降低门槛,给予更大支持。五是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工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扶持。
2、政府稳定促进就业 各地就业措施大盘点
河北:2009年不裁员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稳定岗位奖励;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后6个月未就业的困难失业人员,可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一次性发给本人。
江苏:全面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的企业,企业缴费部分可享受全额社会保险补贴。对连续5年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在经济困难时期不裁员,集中开展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宁夏: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将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的比例提高到25%,对在宁夏央企不因经营变化批量向社会推出失业人员的,两项补贴可提高到35%。
黑龙江:充分发挥县以上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主动了解投资额度、用工数量,主动提供就业服务。
山西:全省在安排扩大内需6个领域、33个方面的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时,把增加就业岗位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重要内容,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增加就业的人数,并提出招用工计划。
湖北: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项目时,要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优先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
河南:2009年新产生的就业转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当年自主创业的,从当地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人不超过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从省本级再就业财政专户结余资金中拿出1亿元用于各地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贷款贴息补助,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规模。
3、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是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
二是部署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 培训 ,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储备一批技术人才。
三是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
四是制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是部署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保障农民工求职的合法权益。
4、解决大学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通知》提出实行四项具体鼓励政策:
第一,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
第二,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第三,选聘招录优惠政策。
第四,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这一渠道还不够通畅,相关制度和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通知》提出了完善落实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工作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清理影响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
第二,取消落户限制。
第三,落实就业扶持政策。
为提高骨干企业人力资源质量和科研项目质量,对于有技术专长、优秀高校毕业生等,要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通知》提出三项措施:
第一,鼓励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
第二,鼓励困难企业更多保留高校毕业生。
第三,鼓励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今后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知》对此提出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第一,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第二,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
第三,创业服务。
第四,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通知》要求强化对四类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一是对困难家庭毕业生,高校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时免收报名费和体检费。
二是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毕业生,各地要摸清底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其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活动。
三是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抓好政策落实。
四是对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要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就业困难人员的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具体对策:
一是,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二是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
三是改革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
第一,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
第二,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
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四是要转变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