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高分必读——热点集锦
南方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 邢植朝教授
十、抗灾救灾
(一)、主要问题概括
1、汶川地震灾害救援最大难点:
难点一:对搜救工作影响最大的是余震
难点二:搜救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在狭小空间内营救被深埋人员
2、汶川地震灾害救援存在的问题
(1)、灾害多,专业救援尖兵要多
(2)、需要充足的专业救援尖兵
(3)、医疗防疫要有机动力量
(4)、专业社会人才更待充实
3、南方抗击冰雪灾害工作暴露的问题
首先是南方城市的应急预案需要修订完善
其次是我国目击者前针对自然灾害的救助应急物资储备多样性和布局合理性等方面都不得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此次雪灾仍然暴露出各地信息发布不畅,跨部门、跨地方合作协调性不够等问题,每个省市仍然只埋头解决自己省界内问题,而缺乏协同作战,以及信息、救灾资源、设备的共享。
第四,国外经验表明,NGO在应急救灾中比政府机构更灵活、反应更迅速,但在此次抗灾行动NGO的身影并不活跃
最后,虽然中国在2003年以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完善突发事件和灾害天气应急机制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已开始实施,但当真正的灾害和突发事件到来时,应对工作所依靠的依然是行政力量
有关专家建议,当前,提高抗灾应急能力必须逐步由“长官抗灾”向“制度抗灾”转变,目击者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制改革”思路很适合改革现行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制的要求,可考虑成立集中统一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具有大部委性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克服目前在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制领域过于分散、专业化水平低的弊端。
4、抗击冰雪灾害启示录
(1)、应急机制不完善
(2)、管理体制不顺畅
(3)、缺少联动机制
(4)、应急信息管理薄弱
(5)、初期路网络信息发布不够及时广泛,未能有效地引导交通和提供出行服务。
(6)、科技储备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5、我国减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一些地方的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运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呛完善。
二是缺乏减灾综合怕法律法规,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灾害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补助标准偏低。
三是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预警信息覆盖和时效性尚待提高,灾情监测,采集和评估体系建设滞后。
四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些灾害多发地区的避灾场所建设滞后,大城市和城市群灾害设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住房防灾抗震标准普遍较低。
五是基层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应急通信、指挥和交通装备水平落后。
六是减灾资源普查,灾害风险综合调查评估等方面工作尚未开展,各类灾害风险分布情况掌握不清,隐患监管工作基础薄弱。
七是减灾领域科技支撑、特别是综合减轻灾害风险科技工作还比较薄弱,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处置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尚待加强,巨灾发生机理、规律、防范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还需深入。
八是各级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还需要进步提高,面向基层乡村社区的减灾科普宣传有待进一小深入,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较薄弱。
(二)、对策措施综述
1、如何构建非战争灾害民防救援体系:
首先,要健全网络化的民防救援指挥机构,其次,要整合一体化的民离预警警报系统,第三,研制智能化的民离指挥控制系统。第四,加强专业化的防救援力量建设。第五,建立数字化的民防救援保障系统,第六,建立多层次的民防宣传教育系统
2、如何完善重大灾害救援制度
从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天气到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一再提醒我们,我国处在不同地质板块、不同地貌、不同气候环境的影响下,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总量的3%—5%,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造成损失较高的国家之一。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应该以国家行政组织和动员模式为主进行减灾干预。
还要通过救灾活动的组织,探索构建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纵向救援与横向救援相结合的救援体系。制度建立了管理体制方面的调整与优化外,还包括法律制度的完善。在规范化制度建立健全的基础上,还需要提高救援活动的科学性。为高效地组织救援工作,还应保障受灾信息、救援信息的公开与畅通。
3、构筑灾害救援空间保障体系
从汶川大地震救援我作所遇到的各种困境,到灾后帐篷、卫生环境这样仍然困扰灾害救援的突出难点,表明,如何构建我国的灾害救援系统,保障灾民就地安置并迅速展开自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的问题,不仅是灾后重建问题,同时也要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必须的章节。日本的做法应该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4、为提高国家综合减灾能力,“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完成好八方面的建设任务
(1)、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2)、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
(4)、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5)、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
(6)、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7)、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8)、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5、公共安全教育是最好的灾害救援
(三)、命题预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1、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2、给定材料
(1)、2008年非比寻常,中国将站在新起点;政治、经济、体育、外交的种种变化和考验都将接踵而至``````毫无疑问2008年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大考年”。而在悄然之间,年初一场持续时间超过半月、影响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冰雪天气已将首张考卷摆在了我们面前。
(2)、2008年初发生的数十年不遇的大风雪天气,让中国沿海、中部以及南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3)、2008年月1月中旬以来,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五十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极端天气给交通运输、食品供应和移动通信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4)、当灾害降临时,就是要真正面对和全力解决的时候,政府的救济、企业的捐助、军队的动作、各级专业力量的反应、灾区人民的反应。
(5)、一个普通人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说这次雪灾救援的弊端,缺乏组织性是我的主要观感,警察尚且如此,遑论其余。无组织、盲目、就成了整个回乡大军的基本特征,无组织、盲目不仅是回乡大军的基本特征,无组织、盲目还表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表现为他们的各自己为政,缺乏协调。无组织盲目最后还表现为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6)、灾情频发:多国遭遇暴雪侵袭。
3、申论要求
(1)、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我国在这场大雪灾的救援工作中暴露出的弱点。要求:概括全面,条理清晰,语言简洁200字以内,15
(2)、根据给定的资料概括这场雪灾中体现的抗灾精神。要求:语言简洁,概括性强100字以内,15分
(3)、根据给定资料谈谈政府应该如何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250字以内,30分
(4)、根据给定材料,围绕“减灾机制”写一篇议论文,自选角度,题目自拟
4、参考答案:
(1)、大这场大雪灾的救援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弱点主要有:首先,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缺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责任感,整个救援活动基本上就是一场官办独角戏;其次,国家法律缺少对公民抗灾义务的相关规定;再次,救援工作的无组织性,政府组织部门与普通百姓之间、组织部门之间,缺少协调,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最后,百姓缺乏自救互助的知识。
(2)、抗灾中主要凸显了以下精神:首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次,保持战胜灾害的乐观主义精神;再次,同心协力众志成诚,不畏艰辛、战胜困难的集体主义精神。
(3)、其一,建立完善的灾害预报系统。成立由气象、电力、交通等部门组成的雪灾防治中心,对强降雪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和监督。其二,要有高度的防范意识。其三,认真落实应急预案,要有实际行动,有组织配置,有群众监督。其四,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其五,必须建立必要的惩罚休系,对不履行抗灾义务和发灾害财的人进行严厉的制裁。其六,必须加强应对灾害方面的教育,使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的过程中就不再单纯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而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减轻政府的负担。
(4)、参考例文:坚决打好抗灾减灾这场硬仗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极端天气持续时间较大,抗灾减灾工作成为了场硬仗,根据气象预报,雨雪天气仍将持一段时间,受灾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有有关部门要做好应对更加严峻形势的准备,紧急行动起来,坚决打好抗灾减灾的这场硬仗。
打好抗灾减灾这场硬仗,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深入救灾第一线,靠前指挥。当胆各受灾地区的应急机制都已启动。要使应急机制充分发挥效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要带头到救灾第一线,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到受灾群众家里去“雪中送炭”。以这样的作风抗灾救灾,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到抗灾减灾的好办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打好抗灾减灾这场硬仗,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办法,急灾区群众之所急,要想方设法确保群众的生产生活基本正常,做好市场供应调度和物价监控,确保粮、油、肉,蔬菜、蛋、奶等生活必须品的正常供应、价格平稳。要认真做好民政救济工作,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好基本生活问题。
打好抗灾减灾这场硬仗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主动互通信息,密切协作。当前这场灾害造成的交通、水电供应量等难题,不是哪一个地方和部门单枪匹马能够解决的。必须通盘考虑,协调行动,形成“一盘棋”;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也是我们战胜灾害的基础。
打好抗灾减灾这场硬仗,需要认真总结前一段工作的经验教训,持续的灾情对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都是一场重大考验,要注意在抗灾救灾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努力奋斗提高行政能力,灾情发生后,各受灾地区都紧急行动起来,全力以赴地投入抗灾减灾,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投入的效力。
严重灾情面前,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充足的生产能力和物资储备,有健全的应急机制和应急体系,有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突发情况的经验,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这场硬仗我们一定能够打赢。
十一、城市建设与拆迁问题
(一)、主要问题概括
1、 拆迁纠纷问题
2、 城市房屋拆迁中的突出问题
3、 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城市化发展中的盲目性问题
5、 城市化亟待解决的八大问题
6、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导致的问题
7、 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8、 城市建设中的浪费问题
9、 当前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0、 城市建设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
11、 小城镇污水处理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对策措施综述
1、解决城市拆迁问题的对策
2、解决城市建设规划问题的对策
3、城市拆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控制拆迁规模,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的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城镇房屋拆迁规模审批备案制度,前期工作不充分,安置补偿不落实,建设手续不完备的拆迁项目,不得实施拆迁。
(2)、健全房屋拆迁法规体系
(3)、切实规范拆迁行为,加强房屋拆迁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健全拆迁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强拆迁许可管理,加大对拆迁补偿资金的监管,严格拆迁行政裁决程序,做到“阳光拆迁”。
(4)、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问题重点案例的督查力度,依法依纪查处房屋拆迁中的违纪行为。
(5)、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和理性的方式反映诉求,维护权益,积极主动地做好处置工作。
4、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5、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
7、科学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城市发展过快的对策
8、建立一整套科学决策制度体系
9、小城镇污水处理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0、避免征地矛盾的对策
(1)、“三个防止”
要防止非法占地
要防止补偿不到位
要防止借建设之名圈地
(2)、“三个提高”
要提高征地的规范性
要提高土地的裣标准
要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三)、精品例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
城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通过科学的规划调控,切实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协调。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五个观念。
1、 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
2、 强化正确的政绩观
3、 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
4、 强化改革创新的观念
5、 强化城乡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命题预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1、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2、给定材料
(1)、2007年5月19日凌晨发生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南直路龙江电工厂家属区的“暴力拆迁案”
(2)、2005年3月7日,广州从化市政府组织了近千人的拆迁队伍……
(3)、据信访部门介绍。目前城市拆迁问题已经成为群众信访反映的焦点之一。
(4)、一位法律界人士认为,目前城市拆迁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违规违法的事件,主要是因为关于城市拆迁没有一个明确的细致的管理规定。
(5)、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
3、申论要求:
(1)、根据给定资料,概述以上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要超过200字。(20分)
(2)、简述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超过350字。
(3)、请你就给定的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写一篇1200~1500字的文章,自拟标题,要求中心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4、参考答案:
解决城市暴力拆迁行为的方案措施:
(1)、严格控制拆迁规模
(2)、健全房屋拆迁法规体系
(3)、切实规范拆迁行为
(4)、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5)、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6)、参考例文: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十二、住房与物业问题
(一) 给定资料8条,都记录着房价涨的问题;
(二) 申论要求:
1、 用15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2、 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放假上涨的原因。
3、 请就我国房价上涨的现状,用不超过1500字的篇幅提出关于稳定房价的建议。要求中心明确,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有说服力。
(三) 参考答案:
1、 近几年来,在各方面因素的带动下,房地产价格呈现快速上涨、逐年攀升的态势。房价的快速上涨制约了普通居民居住权益的实现,既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波及到社会的稳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了解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措施成为有关部门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