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贺南方学员囊括19年省委、省政府、工商、监狱等热门职位状元
您的当前位置:南方公务员考试网 >> 信息服务 >> 申论信息 >> 正文内容
200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本文转载自:〖无〗    发表时间:〖2009-01-07〗   本文作者:admin   浏览次数:3909

200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2008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显现的一年
§冰灾,地震,水灾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来袭,在灾难面前人民群众、政府、军队都展现英勇无畏团结一致的精神,灾难使中国人民更紧密的团结在了一起。
2008年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显现的一年,物价飞涨、股市楼市、翁安事件、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事故等,以网络上此起彼伏的抱怨声,全国各地的社会矛盾不断显现,虽然这都是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个公民民主意识激争的年代里,政府应该有强有力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膨胀?简单来说,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连续上涨,普遍应用的监测指标就是CPI。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必然随之上涨,只要这种涨幅始终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就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无不在追求这样一个境界——高经济增长率、高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曾经出现过这种罕见的情形,我国经济自2003年以来的4年多时间里也接近了这个境界。由此可见,低水平的通货膨胀并不是经济的敌人,大家甚至认为3%以下的通货膨胀率能够为经济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严格来讲,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通货膨胀之中,比如今天的十块钱比起二十年前的十块钱在购买力上已经相去甚远,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物价上涨幅度很小以至于我们几乎察觉不到。但是,当通货膨胀转向过快的甚至急剧的增长速度时,它就会变成全社会的公敌。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将被严重扭曲,同时广大居民的收入和财富将面临迅速的再分配,居民储蓄往往会因为货币购买力的大幅缩水而遭受重大损失。
 
§哪些因素会诱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呢?一是需求拉动,即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在内的总需求超出了生产能力从而将物价拉起来;二是成本推动说,即工资和原材料价格等生产成本的增加会推动物价普遍上涨。此外,通货膨胀还有一种通过预期来自我实现的特性,例如,如今CPI每个月都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惊喜”,那么大家难免会认为物价还要继续往上涨,一旦这种预期在社会中广泛形成,就会促使企业、家庭和个人提前进行投资和消费,物价水平将在总需求的拉动下进一步走高,通胀预期就演变成为真正的通货膨胀了。明白了通胀预期,我们就不难理解有关部门为何如此执着地使用“结构性上涨”这一说法了,目的就是稳定通胀预期。
导火索:猪肉涨价
§猪肉价格大幅走高的原因分析:首先是养猪成本的提高。2006年底全世界粮食储备量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受此影响,粮价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上涨,导致猪饲料价格随之水涨船高。其次是2006年4月以来我国长江流域爆发的猪蓝耳病导致生猪存栏量下滑,同时,疫病对该地区养猪农户的信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抑制了生猪存栏量的恢复势头。第三是近几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之后必然要改善食品质量,扩大肉类和禽蛋的消费支出,这就刺激了市场对猪肉等商品的需求。供给减少和需求上升的共同作用,促使猪肉价格开始大幅走高。
§对于国人来说,猪肉在饮食结构中占据着比较高的比重,世界上超过一半的猪肉由我国生产出来并消费掉,猪肉价格一旦疯涨起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必然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其中生活成本上升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根据经济学理论的“替代效应”,猪肉价格上涨将导致同类商品的需求扩大
煤价上涨
§煤炭是国家的重要能源资源,价格的稳定至关重要。煤炭价格上涨,不仅对工农业生产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对居民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对企业生产来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使以煤为动力的发电、供热等企业成本大增,效益下降;煤炭价格上涨,煤炭供应紧张,使得部分电厂发电机组被迫限运或停运,发电量减少,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用电;
§煤炭价格上涨带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尤其是化工、钢铁、冶金、煤气等消耗煤炭较大的行业最为明显。
§对居民生活来说,煤炭价格上涨,带动了电价、液化气、取暖价格的上涨,给居民带来的生活压力增大,特别加重了低收入居民生活的负担,同时加剧了社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国际油价上涨
§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表现为外汇支出增加、净出口减少,进而降低GDP增长率,并拉动物价上涨。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品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危险:一是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从而使出口面临下降的潜在危险。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国际收支出现困难,进而降低其进口能力。

房价上涨
§一是土地价格的上升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第一因素。
§二是建材涨价、建筑工人工资水平增加、拆迁成本提高等带来的成本加大。
§三是缘于供给减少特别是供需矛盾预期的推动 。需求拉动价格走高
§四是房地产供给结构变动推动。目前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的阶段性失衡直接影响房地产价格变动,即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应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应增加,使得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扬,这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是吻合的。
§五是个别发展商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大肆进行市场炒作,炒入世、炒申奥,各种炒作概念层出不穷,误导消费者进行不合理的住房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房价的上涨。
§六是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是由于资产价格连续上涨,吸引投资者在认为还会上涨的预期促使下,不断有新的投资者跟进,因此价格越来越高。 
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
§一、富国农业补贴削弱了穷国的农业生产力。从2002年美国通过的为期五年的农业法案来看,美国每年对农业的补贴高达数百亿美元。欧盟也不例外。富国的高额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形成巨大冲击,使这些国家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导致贫穷的农业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 二、生物燃料的消耗使粮食资源大量缩减。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使生物燃料越来越供不应求。欧盟、美国等纷纷鼓励使用生物能源,玉米、大豆等都可为生物燃料的原材料。
§三、市场投机使粮食危机更加恶化。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正在从“实物经济”向运用投机资本致富的“金融经济”转型。在房地产泡沫之后,过剩的全球化资本把目标转向资源和粮食为主的商品投机。
§四、自然灾害等因素降低了全球粮食总产量。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一些粮食主要出口国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自然灾难严重降低了粮食主要出口国的产量,从而使这些国家粮食出口大幅下降。
§五、全球经济复苏、世界人口增加导致需求量增加,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从而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粮食储备量下降;
§六、 “轻农伤农残农”造成农业发展不受重视而长期停滞不前;

控制物价上涨措施:一个根本途径、三个关键环节
§一个根本途径就是要一手抓增加有效供给,采取综合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一手抓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主要是投资过快增长、货币投放过多,继续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及抑制一些不合理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这是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根本途径。
§三个关键环节,首先,一头要抓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生猪生产、奶业生产、禽类生产的政策。只要是市场上不脱销、有东西,大局就能稳定。另一头要抓对低收入群体的适当补贴,使低收入群体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这头稳定了,大局也能稳定。
§第三,中间这一环节,就是抓市场监管。要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散布涨价谣言、蛊惑人心等违法行为,保持市场的正常秩序。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宏观调控是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强调市场竞争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宏观调控,放任自流只能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投机过度、经济大起大落等一系列市场失灵,最终牺牲市场竞争。历史发展与理论演变都已充分证明了二者缺一不可的事实。宏观调控的有否并非划分资源配置方式的标准,关键在于是否确立了市场的基础性地位。政府宏观调控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竞争也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时,应当以市场竞争为主,宏观调控只能在市场竞争不能起作用的领域发挥作用,维护市场的基础性地位,保证市场正常竞争的进行,而不是采取种种措施,过多干扰市场运行,甚至去参与市场竞争,妨碍市场机制运作,其侧重点应在于以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更好地保证市场竞争作用的发挥,维护市场秩序,在不破坏竞争法则和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对社会分配环节进行必要的调节,使收入分配取向公平,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平稳运行。

 

 
§宏观调控的经验告诉我们,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化手段作为调控的基本方式,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均衡稳定增长,为市场竞争创造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又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包括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政策、地区布局政策和技术政策,运用灵活的调控方式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加大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宏观调控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打通市场环节和市场渠道,实现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相衔接,真正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保证市场竞争的自由与有效,维护市场秩序的合理与公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宏观调控手段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率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宏观调控手段
§行政手段:这是依*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经济手段中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如:国家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法律手段如: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行政手段如: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油田等
美国金融危机的九个警示
§警示之一,要当心金融创新过度带来的风险
如果金融创新不能评估和可控,如果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逐利,那么,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一定是金融市场的泡沫、危机和灾难。借鉴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既要看到其对金融发展推进器的作用,又要对其令人防不胜防的放大风险一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
§警示之二,要当心投资者心中无数和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
投机是市场的润滑剂,但若是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就会严重损害市场稳定的基础,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想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严防投机泛滥,尤其是投资者对风险要有一个底线,设置一个容忍度,绝不能依靠过高的杠杆率进行盲目投资。投资者只有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兵法中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这句话观察和审视市场投资,就是说,投资者必须既了解自己的财务及风险状况,同时又要了解交易对手和所投资的金融产品的风险状况,绝不能无视交易对手和金融产品的风险,运用过高的杠杆率盲目投资,否则“殆” 是必然的结果,这个“殆”就是市场投资行为的失败甚至破产。


美国金融危机的九个警示
§警示之三,要当心市场无序和放松监管带来的风险
一个有序市场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一旦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金融运行过程中,必须注意防止金融风险的积累及其向金融危机的转化,必须加强对金融活动的日常监管和调控,及时发现金融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扭转金融市场的无序状态。
§警示之四,要当心本末倒置,忽视存款业务带来的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清晰地表明,无论是对于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来说,稳定的资金来源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果抛弃存款立行的基本原则,过多地依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融资,一旦市场信心出现问题,流动性危机就有可能马上显现。
§对于投资银行来说,主要是通过从货币市场上短期融资或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金和没有储蓄存款的支持,其流动性就凸显重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很有可能出现支付危机。
§ “存款立行”对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及银行控股公司来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个观念,重点抓好存款这项主业,不要过度寄希望于资本市场筹资,商业银行一定要做到“存款立行、风控保行、服务兴行、科技强行”。
美国金融危机的九个警示
§警示之五,要当心高回报掩盖下的金融风险

  近年来,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上涨的形势下,金融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贷款质量大幅下降。商业银行将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处理后卖给房贷融资机构,然后,房贷融资机构将买来的资产又进行证券化成为次级债,再卖给投资银行等机构。在房价上涨和低利率时代,没有人怀疑次级抵押贷款的质量,过长的信用链条问题被掩盖,投资银行的资产出售也相对容易,其信用支撑其在货币市场融资,流动性也不成问题,投行的暴利神话不断延续。但是,一旦情况有变,经济泡沫破裂,基础资产的风险就会很快传染到信用链条的各个层次。投资者为了自保,缓解流动性不足,纷纷收缩信用,出售资产,从而导致资产价格急跌、暴跌和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表明,当资产价格在上升过程中,风险被弱化和掩盖了,人们看到的只是经济的繁荣、投资金融衍生产品所带来的丰厚利润,而资产价格下跌时,绷紧的信用链条最终在房地产领域断裂,迅速向上游并通过各种渠道的债权债务关系向全球蔓延。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不能忽视经济繁荣时期丰厚回报掩盖下的各种风险。
美国金融危机的九个警示
§警示之六,要当心投资集中度过高带来的风险
§现在,多数国家都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元,一些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在投资时也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为主。这次金融危机给投资者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投资者要更加注重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实现风险分散,防止资产过于集中于一个区域、一种货币而可能引发的风险。
§警示之七,要当心在投资决策中过于依赖抽象的数学模型而导致的风险(建立科学评估机制)
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最终依据。数学模型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是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如果一味地依赖数学模型指导投资决策,就会无异于“刻舟求剑”。“舟”就好比是我们的金融资产,“水”就好比是我们的资本市场,金融资产这条“舟”每时每刻都在资本市场这个“水”中进退,它的价格和风险状况一直是处于变动状态之中的。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也是要碰壁的、吃亏的,我们必须对模型的计算结果给予科学的判断,这是一个科学的风险管理不能或缺的。
 
§警示之八,要当心高激励离开合理边界带来的风险
有关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的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这一比例,在大约30年前仅为35比 1。金融机构对高管的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驱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鉴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美国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目前来看,之所以救市措施没有见到预期成效,原因之一也在于没有能做到“花钱买机制”。在美国,许多民众认为,目前政府救市是由纳税人埋单,而没有涉及高薪激励和风险控制机制的改革。为此,美国政府救助大型金融机构时,对高管的激励性薪酬及税收抵扣等也提出了限制条件,以增强市场信心,恢复稳定市场秩序。任何行业的收入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边界,不能离开相应的行业标准和适当兼顾社会公平原则。
 
§警示之九,要当心虚拟经济带来的风险
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会发展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虚拟经济高度膨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把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利用专利、标准和品牌等手段,控制着产业的高端,而后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美国的虚拟经济达到巅峰。在本世纪初,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金融业加快发展,金融创新的衍生产品大量涌现。这些衍生金融产品不是出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而是发自金融机构甚至单个机构、部门、个人逐利之动机。这种金融活动搞得越多,危害越大。教训告诉我们,金融是第三产业,金融的发展应立足于市场分工,履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任何脱离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活动都是没有希望的。
以上九个“警示”昭示我们: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适度进行金融创新,更要注重风险管控,追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一句话,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忽视风险就要付出冒险的代价!
 
§青少年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
案例
§“马加爵”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这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成为残忍杀害自己同学的疑犯。近年来,高校中频频出现大学生自杀、犯罪等问题,向人们敲响警钟,除了学业、就业,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心理上的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被戮学生刀下,成为最近一宗校园惨案。此时,山西(2008年10月4日晚,朔州市二中郝旭东老师在教室中巡视,向班长询问班费的收缴情况,当被告知有两名同学还没有缴,其中包括李某时,他抬起目光望向李某,然后走过去,拿走李某手中的烟蒂。随后,李某突然从书包中抽出弹簧刀,朝郝旭东腹部猛刺一刀。郝旭东忍痛跑到教室门口,李追上又连刺两刀……)和浙江(10月21日中午,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女教师潘伟仙因为学生丁某逃学上网,又联系不到孩子的家长,就决定带着丁某一起做家访。下午的时候,丁某一个人回来了。第二天,警方在一个山上找到了潘老师的尸体。据丁某交代,他借口父母不在家,而爷爷奶奶在山上干活,将潘老师骗到山上后掐死。)两起“弑师案”的血迹仍未干透 
§08年4月22日下午,北大中文系一名女生跳楼自杀。
§2002年至2003年,西安某高校就有8名学生自杀。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 
§(一)人格障碍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心理卫生学认为,情绪失调和人格障碍是相互作用的,情绪失调往往导致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又体现出情绪失调。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自卑、抑郁、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害羞、多疑、狭隘、焦虑等等,但并非每一种表现都易于诱发自杀行为。
§(二)挫折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
§(三)报复。大学自杀的最直接动因就是“报复”。报复社会,对社会贫富不均,对爱情不忠贞、对爱情跟着金钱走等现实以死抗争。报复亲人。
§(四)大学生压力大。如今社会,物欲横流,已流渗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已演化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而现今的教育,日趋产业化,走向谋利赚钱的路子。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不仅要承受沉重的学业压力。同时,在心智和能力都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还要承受社会上成年人才会有的经济压力、感情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名利压力,就业压力等。
§(五) 对爱情态度呈现两个极端。现在不少大学生对待爱情也有自己比较另类的态度
§(六)  难交到真心实意的朋友。在一些大学,个别学生还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反比”现象,即学习越是好,心理越是乖张偏执,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越是紧张。
§(七)思想教育 油水不溶,大学生是国家最有希望造就的栋梁之材。大学时期往往又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高校没有承担好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管教是不成功的。
从马加爵案论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重理论 轻实践
§二、重思政 轻心理 
§三、重机构 轻干预 
§四、重咨询 轻治疗 
§五、重个体 轻群体 
青少年心理疾病六大问题
§由学业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出现考前焦虑,甚至厌学;
§上网过度或网瘾导致不能继续学业;人际关系紧张;
§出现抑郁情绪,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焦虑、心里烦躁不安;
§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老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等。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远比中学阶段复杂,职业、理想、择偶、前途等问题也更加具体和直接。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还要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在各种机遇中进行选择,不断迎接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所有这些,都必然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的保障 。
§四、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利于身体健康 
§五、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助于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青少年网隐问题
涉网问题透视
§问题一:涉网违法犯罪严重 。从这两年全国各大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以及网络的隐蔽性,可转移性引发违法犯罪的案件并非个例。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传播淫秽物品、从事色情交易、侮辱诽谤他人或通过网络游戏参与赌博,以及以上网交友为名实施抢劫、强奸、杀人等等。
§ 问题二:网吧安全令人堪忧
§问题三:痴迷网络,荒废学业
剖析问题根源
§原因之一:制度欠缺,监管不力 。有人说“在国际互联网上没有每晚要关门的商店,也没有一处是与我们星球的其他地方相隔离的”。网络的空间虽然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是“无政府主义的天堂”,而应是在一定的法律制度控制之下的。
§原因之二:暴利的驱使,造成“黑网吧”泛滥
§原因之三:对青少年缺乏正面引导 。据调查,计算机网络犯罪者年龄主要集中到18-46岁这一区间,平均年龄为25岁,并有向低龄化发展的倾向。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无形延伸,在客观上符合年轻人对自由、竞争、挑战的追求心理,但在虚拟的空间更需要道德的自律。多年来,我国坚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抓”,但是,对网络文明的传播,倡导却显得相对薄弱。
 
§青少年网隐精神病的探讨
§青少年沉溺于上网,尤其是黄色网站,危害极大。首先会使他们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分
§裂,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可能使
§ 青少年产生精神上瘾。一旦离开网络,便会产生精神阻碍和异常等心理问题和疾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是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滥语,性格愈加怪异
 
§青少年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新事物趋之若鹜。而上网聊天、交友、网恋则是青少年获得理解的一种途径。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看看,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沉溺于其中。
§ 在校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阻碍与困惑。另外孩子和父母之间也常常缺乏交流。这些都导致青少年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苦恼期,长期受压抑需要一条途径加以宣泄。而上网无疑是较为方便的途径。
 
 
§突发性事件
 
§  突发性公共事件,国际上称之为危机事件,中国俗称“天灾人祸”。它一般由地震、海啸、疫情、矿难、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政治骚乱等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利益冲突而引发,严重时会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分类

一是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主要包括旱涝、台风、海啸、沙尘暴、火山、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自燃等气象、地质、海洋和重大生物(蝗虫、有毒植物等)灾害;
二是事故灾难。也称技术灾害,指由于人类的疏忽和错误造成具有严重危害的事故性灾害,如重大交通运输事故、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重大影响和经济损失巨大的水、电、暖等事故,以及通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
三是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
四是社会安全事件。指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或群体性冲突行为造成的各种严重社会事件,如罢工、游行示威、恐怖袭击、政治骚乱等。
§上述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有时不是独立发生的,往往相互交织或互有关联,如某类考,试大网站收集突发性公共事件可能会引发其他事件,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今后还极有可能发生我们预想不到的其他突发性公共事件。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一是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公共事件,虽然有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但其发生具有偶然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般难以预料或准确预测。如近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此前国家地震局虽有过预报,但准确程度不够,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区域,极易造成人员和财产方面的巨大伤害与损失;
§二是演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或无规则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展演变速度快、方向不确定,应对处置不当极易恶化升级,引起连锁反应。如胶济铁路列车超速,先是发生脱轨,很快又与相向其他列车相撞;
§三是结果具有社会震憾性和危害性。突发性公共事件,会损害社会秩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
§四是处置具有紧迫性。突发性公共事件,事发突然,瞬息万变,处置是否及时妥当,关系到社会稳定、执政水平和国家安危,是对决策者的一个重要考验。如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疫情,前期由于没有及时公布真相,谣言四起,后期党和政府指挥有方、处置有力,年底即控制住了疫情;
§五是发展具有两面性。突发性公共事件,影响公众的利益,因此备受关注。处置得当,可以化挑战为机遇,化不利为有利,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处置失当,将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对国家和执政党的形象造成冲击,甚至造成政府更迭、组织解体。
突发性公共事件直接威胁到人类安全
§一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虽然积极防御,但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没有呈下降趋势,反呈频发态势,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有增无减。缅甸热带风暴袭击中死亡人数已超过3万人,西藏拉萨打砸抢烧骚乱事件经济损失超过3个亿;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在全球范围内,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个别孤立事件变成普遍现象,由偶发事件变为频发事件。
§三是危及执政党的地位。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会危及政治稳定,动摇公众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公信力。
 
 
 
§突发性群体事件


五大原因

§当前中国社会就处于民众集合行为产生的边缘状态,亦即处于对大规模群体行为的“不设防”状态或准备不足状态。从中国当前社会中发生的一些突发性群体事件来看,主要原因有四点。
§原因一,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的变化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内在原因。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社会同质性进一步消解,社会异质性增加,使追求同一性和超稳定性的传统社会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 .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便会因为相互竞争而引发冲突。
§原因二,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导致的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是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的政治因素 .近年来上访、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增多,既有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的客观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干部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而这种不满情绪往往转移到政府身上的客观原因。同时,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群众受不满情绪影响,把当地政府视作对立面,对政府发布的信息不信任,又进一步加剧了事态的扩大和发展。也正因为如此,缺乏对当地政府信任感的群众,想方设法“把事情闹大”,以引起上级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原因三,稳定压倒一切”的逆向作用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心理原因。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管是我们的政府还是老百姓都渴望社会稳定,也十分珍惜来自不易的稳定局面。但是,一些地方党政官员对稳定的理解过于片面和肤浅,对社会秩序的评价过于敏感和谨慎,社会上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感到如临大敌,就采用非常手段,如干预司法、干预行政来换取稳定。这种“执政党在社会纠纷排解中的强力作用远远大于国家一般的司法职能”的不正常现象 ,导致人们对司法丧失信心,对党政干预充满预期,凡事不愿通过司法,而是走上街头以期政府干预来解决问题。
§原因四,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弱化,社会权威结构失衡,是目前突发性群体事件产生的体制性根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力呈明显的弱化趋势,威信相对减弱。尤其是在农村,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行政控制严重弱化。基层组织对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教育作用大大减弱 [6].由于基层政权的权威性受到民众的怀疑,国家权威就很自然地进入民众的视野。民众的利益一旦受损或遭受侵害,为寻求国家权威的保护,单个的社会成员会意识到集体行动的重要,体制外的对抗性群体力量就会产生。
§原因五,少数群众对现状怀有不满。一些群众生活不如意,加之个别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而这种不满情绪往往转移到政府身上。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群众受不满情绪影响,把当地政府视作对立面,对政府发布的信息不信任,了解情况的主要渠道竟然是古老的口耳相传,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信息的失真。也正因为如此,缺乏对当地政府信任感的群众,想方设法“把事情闹大”,以引起上级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原因五,利益诉求渠道缺失是“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公民权益受损而又不能得到公正解决时,就要通过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沟通与协调渠道来寻求救济。 但是,一些个别的基层干部却出于“政绩”、私利等考虑,隐瞒下情、掩盖矛盾、堵塞言路、压制民意,使得弱势群体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上级党委政府那里。于是,愈来愈多的公民开始走向暴力性的非制度性参与,从而使社会公共秩序受到危害 .
特点
§1、行为过激。突发性群体事件一旦形成,群众的情绪相对比较激烈,主要表现为围堵、冲击机关、企业,拉标语、挂横幅、堵塞交通要道,甚至毁坏公物、打伤机关工作人员。
§2、人数众多。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错误思想的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当事人为扩大声势,往往相互鼓动,组织串联,采取大规模行动,人数众多,有的上百人,有的上千人。
§3、处理棘手。由于人数众多,情绪激动,当事人的怨气和期望值随之升高,往往提出一些不现实、不合理的要求,解决难度甚大。由此往往容易形成大规模集体上访,甚至重复集体越级上访,向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政府无原则的迁就,满足其要求。
如何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  
§(一)落实稳定责任,健全各项制度。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严格按照条块结合,分级负责,以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维护稳定的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单位,直至落实到个人。国家新的领导集体上任以来,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特别就关于做好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方面,先后制定了多份文件,对稳定责任问题作了专门的规定和要求,还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维护稳定的领导责任制。
如何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  
§(二)深入矛盾排查,消除事件诱因。总结这两年的经验教训,许多群体性事件是在正常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无效的情况下发生的,绝大多数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充分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以及农村治安中心户长网络作用,经常性地对本辖区、本部门不稳定因素,进行认真排查化解,及时发现和掌握群体性苗头,尽可能地把工作前移,就可以防止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可以处置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把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具体讲,就是要坚持"三早"预警机制(即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如何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  
§(三)区别不同情况,现场控制事态。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一旦发生,不可避而不见,也不可盲目强行处置,而必须区别不同情况,坚持依理依法,力求稳妥处置。具体讲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稳”,即要稳定群众情绪。
§二是要“化”,即及时组织力量协调化解。即使一起矛盾的激化确因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后面挑拨,有一部分群众短时间内难以觉悟,但我们仍然要立足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群众,孤立和打击少数敌人,坚决防止用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群体性事件。
§三是要“活”,即要弄清事件起因,分类处置,灵活施策。群体性事件突发的起因、群众心态和现场情况都不尽相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是要“公”,即要坚持分清是非,坚持政策,秉公处理。
§五是要"准",就是要掌握火候,选准强制处置的最佳时机,一旦出动警力就能彻底解决问题,有效地进行现场控制。"慎用"警力,不是不用警力。只要是发生严重暴力行为并在继续进行,只要是事件已造成重大影响,如不果断制止会蔓延成更大事件,就要按规定迅速上报,果断出警,否则将会贻误战机,酿成大乱。 
 
§(四)注重善后处理,防止事件反复。大量事实证明,事态平息后的工作与事态平息工作同等重要,“重处置,轻善后”是酿成重大事件的严重教训。
§(五)改善政府形象,密切干群关系。政府在参与市场调控、经济纠纷调处、公共事务管理以及开发建设中,由于一些工作环节中难免会出现漏洞,致使政府形象受损,部分群众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容易引发群体事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维护政治、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关键所在。当前,政府应当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树立和保持政府新形象。一是加强民主建设,树立"民主政府"形象;二是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廉洁政府"形象;三是加强法制建设,树立"秩序政府"形象;四是坚持政策,言而有信,树立"诚信政府"形象;五是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高效务实"的政府形象。改善政府形象,密切干群关系,不断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水平,是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最根本途径
 
§信息公开制度在突发公共危机中的作用
 
§1. 信息公开制度,可以让公众最大程度的了解危机真相,及时准备,有效预防。我们说,不管哪一种危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影响公众利益,危害公众健康和生命,带来社会灾难。而社会公众的准备程度和应对机制将是有效降低灾害的根本因素之一。社会的这种应对机制跟危机本身特点,社会组织化程度,公众知识,政府效率等很多因素有关,而其中信息畅通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都依赖各种信息源来进行判断,进行反应, 没有信息,无所谓应对。依靠想象,依靠祈祷,是不能对抗危机的,危机到来时就只能听天由命。在危机时刻,由于政府庞大的网络,因此,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方面,在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方面,跟其他组织和个人比,政府都有天然的优势。政府公布信息,让大众分享这些公共信息,可以减少个人,企业收集信息的成本。只有在充分信息基础上,社会大众才能合乎理性的决策。特别在象萨斯这种还没有有效疫苗,没有有效药物而且流行性很强的病毒,公众主动预防远比治疗更为重要。
 
§2. 信息公开制度,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在公共危机当中,政府责任凸显,整个社会需要在政府为主导的力量下,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有效的应对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政府行政效率是危机控制的关键性因素,而政府行政效率又跟公众的配合密切相关。一个政策,如果缺乏公众支持,那么它必然是低效的或者是不可持续的。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很多牵涉公共利益的决定,很多措施会带来痛苦,很多措施势会给局部带来利益损失;比如政府可能要求公众配合政府的一些特别处理措施,如隔离,迁移,或者暂时中止公民的一些权利等等。如果公众没有相关的信息,他们就不会理解政府相关政策的必要性,对政府行为缺乏一种理性认可,甚至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对抗。
 
§3.  信息公开制度,可以让政府行为透明化,约束政府自由裁量权,抑制各地方政府自行其是的可能性。毋庸讳言,法治观念在中国还不成熟,系统的危机处理机制更是缺失,那么危机袭来的时候,地方政府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并不让人意外,而在萨斯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危机面前,各级政府缺乏协调,政策措施缺乏一致性也符合逻辑。,在“不惜一切代价”的口号下,在既有的官员绩效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在执行隔离,检疫,甚至随意封闭公共场合等方面,显得有点自行其是,缺乏统一的协调,让人莫衷一是。比如,对于疫情比较高发地区来人的隔离上面,有10天的, 有14天的,也有不隔离的。我们认为,政府行为的这种“放大”和以前的“缩小”都是对法治的一种背离和伤害,必须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 严格按法律办事,约束政府行为的随意性,这才是对法治的一种回归。 也只有通过公共信息,公民才能对政府行政作出评估,政府机构的滥用权力等腐败行为才能够得到根本的、有效的遏制。 
 
§4、信息公开制度,可以消除谣言。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封锁真相的努力将显得更加狂妄和无知。事实上,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如通过交口相传,通过互联网,通过手机,短信。除非公布真相,政府任何试图消除谣言的努力往往是给谣言火上浇油,谣言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流行开来。俗语说,“谣言止于智者”,可是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相信谣言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理性选择,任何“智者”都会成为一个谣言传播者。其实谣言的天敌其实是真相,政府公布真相,并加以理性引导,谣言就自动失去了市场。 诚实是最好的政策,任何试图欺骗公众来缓解危机的作法其实是以政府的公信力做一场必然失败的赌局。赌局破产后,政府的公信力也成为牺牲品,社会的自动调节机制失灵,矛盾在压缩下积聚起更大的能量,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使本来是一场自然性的公共危机演变为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使局部危机转化为一场全国,甚至全球性危机,使单层面的危机转化为多重危机!这就是天灾向人祸的演变。 
 
§在某些状态下, 及时的信息公开的却造成了社会恐慌,这就象我们无法彻底消除公共危机一样,任何人或者任何机构都无法消除社会恐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能因为可能带来恐慌而封锁信息,而是不惜重视真相公布后可能带来的恐慌。这种恐慌,一方面跟长期信息封锁,人们承受风险考试,大网站收集的心理准备和锻炼长期缺乏有关,另外一方面,也跟整个社会泛政治化,公共权力长期压缩社会空间导致公民人格发育不全有关。因此,我们说,政府需要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政府定期公布真实信息,挤压谣言空间,引导公众理性面对;同时就可能出现的恐慌表现如抢购,大逃离等公众连锁反应制定出有效的应对计划,未雨绸缪,用行动来消解公众的恐慌,用事实来改变公众的预期。 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当政府试图用封锁信息来抑制恐慌,这既是政府对公众知情权的侵犯,也是对政府消除社会恐慌这种基本职能的背离。  
 
§三鹿事件
食物安全用“饭”还是用“药”
§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敲响了食物安全警钟。其实,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得从源头说起。概括地讲,围绕提高食物生产有两个主要方向:化学化和生态化。化学化强调以某类化学产品的使用,达到直接增产效果,如施肥高产、喷农药防治病虫害、洒除草剂去“杂草”、加抗生素治疗畜禽疾病等等,但这个做法的缺陷是以质量(风味、环境、人体健康)下降为代价的。将工业原料三聚氰胺直接加入到婴幼儿奶粉中,造成婴儿肾结石甚至死亡,更是化学化带来不利影响的极端例子。生态化强调用生态学的原理,采取元素循环、延长食物链、增加生物多样性做法,增加土地总生产力或经济效益,其突出特点是“健身”以“防病”,其缺陷是产量有可能下降。
食物安全用“饭”还是用“药”
§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敲响了食物安全警钟。其实,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得从源头说起。
§ 为提高粮食单产,人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无论哪种措施都没有离开化肥和农药这两大“法宝”。据有关部门估计,粮食增产中的30%来自化肥贡献,农药挽回的粮食损失达15%。中国化肥用量为4124万吨/年,农药120万吨/年以上。然而,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严重的土壤、地下水、河流、湖泊污染。
§ 除此之外,人们的生命健康还受到直接或间接损害。蔬菜尤其是反季节蔬菜的生产,因种植结构单一,加上连茬种植,病虫害猖獗,施加的农药更多、更毒、更频,造成高毒农药残留,严重威胁食物安全。
§ 食物安全隐患远不止这些。以前要1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4个多月就能出栏,肉食鸡在激素的作用下可在45天内出笼。生产者因了解生产过程的危害,从来不吃自己的产品,任其流向市场。目前,人工饲养环境下长大的鸡、鸭、鹅、猪、鱼、虾、龟、贝、牛、羊等等肉类产品,或多或少地摄入了激素、瘦肉精、安眠药、苏丹红甚至避孕药等等天然食物链中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 我们知道,吃饭可以填饱肚子,让人体更加强壮,并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吃药虽能够治病,但长期下去人体必垮无疑。
§ 
浅谈各主体的责任
§从企业角度来说,个别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社会良知和职业道德。纵观事件来龙去脉,无论是奶农,还是企业,都没有离开一个“利”字,是“利”字让他们忘记了社会责任,是“利”字让他们腐蚀了灵魂。这不是具有社会良知的人的所做所为,而是道德沦丧的必然产物。
§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说,也有处置不力等责任。从2007年12月开始,石家庄三鹿集团公司陆续接到消费者关于婴幼儿食用三鹿牌奶粉出现疾患的投诉。经检验,2008年6月份已发现奶粉中非蛋白氮含量异常。8月2日,三鹿集团公司向石家庄市政府做了报告,但直至9月9日石家庄市政府才向河北省政府报告,整整延误了38天。虽然地方政府被问责,但其后果谁在承担、谁承担得起?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意识、领导责任意识一刻都不能松懈啊!
 
§从监管部门角度来说,主要是监管不力和信任危机。部门监管不力既有工作方面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原因。工作上敷衍塞责、流于形式的多,习惯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去年8月,全国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包括加工食品在内的8个方面被列入了整治重点。但这是突击式、运动式的监管,一阵风就过了,行动之后基本上成了“空挡”。如果更深层次地思考,这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前几年报纸上不是说“18个部门管不住一块小小的月饼”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我们对食品的监管主要采取的是分段管理的办法,农业部门管初级产品,工商部门管流通,质检部门管加工企业,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管餐饮,卫生部门管协调。看起来责权分明,可最终实施起来没有一个部门担责,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正所谓有利的抢着干,无利的冒人干。其次是国家免检产品惹的祸。这是继“牙防组”事件之后,公众又一次对监管部门颁发的“名牌产品”产生的信任危机。消费者为什么争着去买三鹿奶粉,就是冲着这个“金字招牌”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免检”制度的实质,是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当。一项制度不仅不能保证食品安全进入市场,反而成了非安全食品大行其道的遮羞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从三鹿事件看媒体的社会责任
§今年9月,震惊全国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各地媒体都予以高度关注,全程追踪事态进展,第一时间为民众传达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相关批示、报道各省市地方政府的相关举措、反馈医院救治结石患儿的情况等。对质检部门全面清查奶制品中是否添加三聚氰胺以及公安部门就此展开立案调查,媒体更是花费大量版面或时段迅速报道,使公众了解了真相,消费者维护了权益,患儿家属获得了救助,行业乱象得以治理整顿,不法商人、渎职官员也被法办或革职。如今,这起由婴儿奶粉引发的食品安全风波已渐近平息,公众对奶制品的信心和需求正在有效地恢复和重建。可以说,媒体在这起公共事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不过,我们在反思奶品行业道德缺失、行政部门监管缺席、制度立法存在缺陷的同时,也发现身处“三鹿奶粉”风暴中心的媒体曾遭遇社会责任、经济利益和行业道德等多重的现实考量和尴尬选择,这个问题同样令人深省。
从三鹿事件看媒体的社会责任
§首先,媒体并不能“包打天下”,相关部门对“三鹿”奶粉与婴幼儿患肾结石之间的因果关联迟迟未有定论,暴露出我国卫生及食品质量从制度到监测等环节的诸多漏洞,这些职能部门应承担的直接监管责任不能推卸给媒体。《武汉晚报》8月28日的报道中说,武汉同济医院袁继炎、张文教授通过临床调查,高度怀疑某品牌奶粉与此密切相关。“他们希望像发现药品不良上报一样,报告给有关部门,以引起重视,却不知向哪里报告”。“记者采访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处有关负责人了解到,急性食物中毒是作为疫情向疾控部门报告的,而对奶粉这样慢性食物不良反应,我国目前确实还没有完善的报告和监测制度。处理的方式大多像当年‘大头娃娃’一样,由受害人投诉,再由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因此,比较而言,媒体对人命关天的食品行业即便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也只是间接、有限和滞后的。
 
§ 其次,部分媒体之所以选择谨慎报道的方式,也是为了避免“新闻伤害”。近年来,由于一些媒体不实的负面报道给企业造成重大伤害的事例屡见不鲜,有的媒体甚至小题大做、捕风捉影,结果“一篇报道毁了一个企业”。如前几年湖北一家媒体报道某品牌面粉“增白剂”严重超标的新闻,使得生产厂家被迫停产,事后却发现报道中将国家检测标准搞错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媒体在无法掌握充分证据、真相调查尚未厘清前,选择不点名的报道方式无可厚非。这正是媒体历经失败教训后责任意识的增强、处理报道更显理性和成熟的表现。
 
§第三,媒体监督不是给政府找麻烦,而是帮助政府和社会共同发现并解决问题。媒体不仅是社会的眼睛,帮助公众及时发现并避开风险,其实也是政府的“耳目”。虽然上级政府也能通过内部渠道了解下级的不少事情,但是内部信息毕竟是极其有限的;级别越高,离基层越远,直接的社会信息越有限,也就越需要通过媒体直接倾听社会的声音。近年来,从孙志刚事件到瓮安群体性事件,高层都是通过媒体报道及时了解并处理某些产生全国影响的公共事件。这些报道看上去产生了“负面影响”,反映了当地社会的某些不和谐,但正是通过媒体揭露这些不和谐,我们的社会才可能真正走向和谐;否则,如果像石家庄市那样“管控和协调”媒体,及至安全隐患变成现实危机,那又如何可能实现和谐?毕竟,和谐不只是表面的太平,而是内在的安定。要体察民情、解决矛盾、实现和谐,我们离不开一个负责而多元的媒体。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网民已达2.53亿,他们习惯于依赖大型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这意味着,网络传播越来越多地控制着人们的知情权和信息视野。真实性、客观性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基本原则,对网络媒体而言同样具有约束力。目前的网络媒体更多遵从的是商业利益和道德标准之间的平衡,一个旨在成为新媒体的网站或搜索引擎如果没有遵循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凭借少数人掌控的技术手段,垄断搜索权、发布权、控制权,是无法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的。此次三鹿事件背后被揭发的一场危机公关破局导致了网络信任危机,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公关”本就是一层虚伪的纸包装,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企业发现有质量问题,首先想的不是尽快解决,而是如何掩盖真相,把“公关”作为“搞定”政府部门、“摆平”媒体,进而欺骗消费者的工具。网络公关帮助这些问题企业“灭火”,尽量又快又多地发布这些企业的正面消息,把负面消息冲掉,遮蔽消费者的知情权。可真相一旦败露,无论哪一方都将惹火上身,最终给国家、政府、企业、人民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
 
§问责制
问责制在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官员因重大责任事故被“问责”,有人形象地称2008年为“问责年”。
§自2003年以来,行政问责广泛地应用于公共行政领域,这显示出中央致力于建立“责任政府”的坚定决心。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下,不少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问责制度,强化了官员的责任意识。从近年实施的情况看,问责制确实达到了推进责任政府建设、促使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忠实履行职责的目的。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来看,问责制度可以看做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的一个重要途径。行政问责在我国自启动以来,无论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社会进步,还是对重塑政府责任和形象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实施导致一批官员被追究责任,此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民众拍手称快。
§从制度设计和目前各地行政问责的实践经验看,这一制度不仅有利于避免行政权力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异化,确保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有利于避免政府职能的官僚化,优化公务员队伍、密切干群关系、促使行政管理者认真履行职责,有利于约束公务员和其他行使行政职能的主体,促使他们真正对人民负责。
§行政问责制的重心不应该仅仅放在责任追究方面,而是要注重预防失责行为发生
如何全面理解问责制
§首先要从政治高度理解。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政府机构是责任政府。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立法机关,而且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对权力机关负有严格的政治责任。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根本保证是责任政府体制,即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的体制和其他国家机关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体制。行政问责制度是实现责任政府的必要手段。
§要在观念上加深对行政问责制度的深层理解。实际上,行政问责并不仅仅是让政府官员事后为其行为承受相应的责任。行政问责制的重点在于预防政府官员失职失责行为的发生,时刻提醒政府官员注意自己的言行,及时化解政府官员失职失责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
§行政问责制的重心不应该仅仅放在责任追究方面,而是要注重责任预防。要有效地防止相关责任的发生,就需要实行制度性、常态性问责。制度性、常态性问责意味着行政主体必须按照制度规定,依照程序接受问责主体(立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公众等)经常性的质询、听证等,经常向有关方面汇报工作,对问责主体的询问要做出及时而令人满意的答复等等。
§问责并不是简单的负责。问责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事后的一种处理方式,让相关责任人和领导者为自己的失误、失职渎职付出代价。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负责,是重视安全,担当起自己手中的责任。所以,负责才是广大群众所最愿意看到的情况。 
健全和完善问责制的主要内容
§首先,问责的责任主体制度。即由谁来启动和实施官员责任追究的体制和机制。问责制的实施保障,首先是须具备完善的问责责任主体制度。现代问责制的实行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问责制的完善必须体现巩固和完善民主政治的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就需要将问责制的完善与党内民主的健全和民主政治的建设步伐相联系相协调。而不能将问责制简单地等同于上级惩罚下级。固然,在行政问责制下,须强化上级监督下级的责任,但根本上是为实现向人民负责的目的。所以,在强化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问责责任的同时,为建立问责的长效机制,也须运用已有的其他制度资源来健全官员问责制。例如,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和法律对各级政府的各项监督职权,人民政协通过协商问责对各级公权机构的监督,人民团体依法进行政治参与的监督,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健全和完善问责制的主要内容
§其次,问责的对象。问责的对象即向谁追究责任的问题。问责就需要严格划定责任对象范围。也就是哪些人需要承担公共权力不当使用或者未尽职责的责任。在这方面,近年来的问责对象主要是针对行政官员,但考虑到现实的公共权力格局情况,问责对象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此。一般来说,问责对象的划定,需要按照权责相一致的原理来进行。授权的范围有多大,就应当在多大的范围内问责。否则,若问责与现实的职责格局不符合,则难以起到问责的真正作用。我国的问责制正在不断建设中,这是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健全和完善问责制的主要内容
§第三,问责的事项。即问责事由范围的确定。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科学界定的重要问题。现实中看到的较多的是对社会生活造成直接损害的公共事件。对造成社会普遍不满和震动的事件肯定要问责,但也必须看到,其中也有一个科学界定问题,从制度化的角度,可以进一步确定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而采取不同的问责措施,以提高问责的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程度。
健全和完善问责制的主要内容
§第四,问责的方式。问责的方式手段,是问责制中的重要内容。方式手段真正落实了,问责制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近年来,一些公共事件的责任人,由于有关部门的不尽责,风头过后最终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和追究,依然逍遥于“问责”之外。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也挑战了问责制的严肃性。这种现象的出现和问责手段方式的不落实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强化问责手段措施的落实,依然是完善问责制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健全和完善问责制的措施
§善问责的相关实体和程序法律规定,实现问责的制度化。问责的实体性法律规定是要明确规定问责的事项和理由,明确规定公务人员的各自职责,明确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责任划分。问责的程序性法律规定就是指问责的方式、步骤和证据规则等问题。官员问责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立案、调查、官员辩护、公布调查结果、提出处分意见和做出处分决定。官员问责程序的主要制度具体包括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申辩制度、救济制度、公开制度、说明理由制度等。
健全和完善问责制的措施
§二要按照问责的本意落实问责主体和问责范围。问责是由授权产生的,即人民给政府授权,政府给官员授权,官员对人民及其政府负责,政府则通过官员对人民负责。因此,官员有责任首先向公众报告他们的行为,公民有权利要求制裁那些渎职官员。此外,按照国家制度的设计,人大、民主党派等机构具有领导和监督作用,他们当然也有权问责。问责的本意是为了促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使政府决策和行为更加科学、合理,因此问责的事项不应仅仅局限在已经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方面,而应进一步拓展,问责的介入时间也不应局限在事件已经发生之后,可以拓展到决策和监督环节,比如对一些重大事项进行质询、听证等。
健全和完善问责制的措施
§ 同时,还要坚决避免问责做秀、问责异化,通过外部监督避免问责的副作用。通过政府透明、政务公开,把政府及官员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公众知情,就可以知道谁对公众负责,谁没有对公众负责,就可以质疑和追究失职行为。立法机关、民主党派和司法机关,尤其是我们的执政党更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通过行政问责制度,净化公务员队伍,保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
 
§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多难兴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是所大学校)
§让我们人性的光辉瞬间升华。我们为生命如此脆弱而感叹不已,我们为真情如此传递而心灵震撼,我们的泪水在感动中肆意横流……在那生于死的瞬间,老师把爱留给学生,一个老师用他伟岸的身躯保护了四个学生幼小的生命,一个母亲用它羸弱的双手支撑起爱的天桥,把生还留给襁褓中的婴儿,这位伟大的母亲用手机把对孩子的最后的爱与关怀留下“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你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这也许是人间最崇高最博大的爱,可以响彻云霄震荡九州。奋战在救援一线的公安干警蒋敏,强撑着失去女儿和母亲的巨大伤痛,英勇无畏的冲在抢险第一线,她终因过分悲痛和劳累而晕倒了,但是她灵魂深处所折射出的光芒却写照了中华儿女的无畏和坚强,责任和使命……从这次地震中我们的心灵又一次被洗礼,我们曾经被扼杀和泯灭甚至麻木的人性深处的光辉又一次得以升华,一种责任感在瞬间被升腾成一份力量,我们的同胞在受苦在煎熬,我们要马上行动起来,贡献我们的微薄力量!
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多难兴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是所大学校)
§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空前升华。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在灾难面前低过头,灾难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战胜困难、共度难关一直都是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灾区的悲情牵动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我们看到胡总书记亲自部署救灾工作,温总理亲临灾区一线现场指挥,十余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紧急抢救,当地党委政府、各行各业全力救灾,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众志成城,共同抗击地震灾害。灾区离我们很远,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离灾区很近,面对这样的特大灾害,我们不能亲临救援,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心,踊跃捐款援助灾区,在短短的时间内,援助之手来自祖国八方,来自世界各地,重建家园的号角已经奏响。用我们的捐款为灾区的人民多送一顿饭,多送一杯水,多送一套衣被,多为灾区学校建设添一块砖瓦。因为这场地震灾害把13亿民众的心紧紧的拧在了一起,我们万众一心,我们众志成城,我们的力量让全世界人民仰视,我们华夏儿女永远都是心连心,手牵手,迈着大步朝前走。一股股被升华的民族精神似滔滔洪流势不可挡!
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多难兴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是所大学校)
§使多少人的人生得以升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我们的子弟兵冲在第一线,我们的飞行员在茫茫云端强迫空降,我们的自愿者来自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一个个的冲上去了,在与堰塞湖做斗争的分分秒秒,我们的官兵,我们的民众,我们的一位民政局长在这场灾难面前一共失去了15位亲人,可他没有时间悲痛奋战了7天7夜仅休息了5个小时,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用青春在谱写着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他们在用实际行动昭示着一代人的伟大与勇敢,他们用生命在书写着人生的辉煌……
 
§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因为这场特大的灾害我们曾经一度被深藏在心底的爱国激情被顷刻间激发起来,国家有难,我们怎么办?多少华夏儿女挺身而出奋战在第一线,还有多少民众把那份浓烈的爱国之情浓缩成一股极大的能量——做好本职工作,有一分热发十分光,不仅照亮周围还要照亮更远的地方,这份爱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将会使我中华早日腾飞指日可待,何惧这一场地震?
§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面对灾区那些同胞在生于死的边缘挣扎的瞬间,有谁还会抱怨生活得不如意?有谁还会因为一时的失意而颓丧?有谁还会因为名利地位金钱而沮丧?因为,我们毕竟还还活着,因为我们还有生命在,我们还有温馨家园。我们因为这场灾难,懂得了珍惜生活,懂得了珍惜生命,有生命在就有一切,好好珍视生命吧!
§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小家。面对那么多家庭妻离子散,生死两重天,曾经一度温馨温暖的美好家园,瞬间消失,我们有何理由不好好珍爱自己的家,有欢声有笑语,人生的天伦之乐莫过于举家团圆,所以,这场灾难让我们在瞬间就有了一种家的归属感,好好爱我们的家园,好好珍爱我们的幸福生活,有什么能比上合家团圆的幸福与温暖!
 
汶川地震的教训
§ 危急时刻保持生命求援线通畅 。惨痛的教训表明,应急通信这条生命求援线只有保持畅通,才能多挽救一些鲜活的生命。在这次的抗震救灾中,卫星通信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抗灾优势,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灾区、尤其是通信设施损毁严重的重灾区的通信。
§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亟待加强 。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许多房屋倒塌及重大人员伤亡,使得公共建筑的防震、抗震设防标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汶川地震的教训
§全民公共安全教育严重不足。相信这次地震后,大家都会发现自己在抗灾防灾方面知识的欠缺,中国人都应该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而且应该是普及性的、义务性的,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应该超过京剧进学堂。“系统”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地震后就普及地震的知识,火灾后就普及火灾的知识,我们需要系统的学习和演练各种灾难逃生、紧急救助、危机情况处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要进入小学生的课本,更应该成为我们十三亿人的必修课。
 
汶川地震的教训
§地震的预测科技水平低,预警体系不健全,给应对突发事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困难。如果我们的预警体系很健全和完善,能在事先很准确的预警,那么防范措施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损失和伤亡也会减少许多,所以提高预警能力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保险机制不健全 。有专家提出,对于台风、暴雨、洪水、地震和海啸等强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面积严重损失,任何一个保险公司都不能保障100%地进行保险赔付。尽快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十分迫切。
§ 大城市应当有相应的紧急避难所 。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主要是在山区,人口密集程度相对较低,但急需安置的大量灾民,仍是一个巨大挑战。对照国外的相关经验,不少专家提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应当根据人口密度开辟应急避难场所,一旦发生大地震、火灾等,可以有效减轻人员伤亡,政府可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救援。
 
§中国应该有一个专业的救援体系。
§我们国家的战略储备还需要加强。
§建立统一的、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
 一、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丽条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一)搞好安全生产能够保护生产力  
§   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标志,而生产力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类自有生产活动以来,便存在事故隐患,安全生产的本质就是不断消除隐患、遏制事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二)安全生产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研究表明,安全生产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而且行业风险越大,贡献也越大。生产是一种复杂的物质转换活动,活动全程中会遇到各类事故隐患。安全生产通过排除隐患、遏制事故。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  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无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1)经济发展为企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          追求经济利润是企业生产的内在目的和动力。企业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更新设备,改革安全保护投资体制,加大对安全保护的力度,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增加势头,改善工作环境,为企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安全保障
§          只有经济发展了企业才有足够的资金经常对职工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劳动者因技术失误造成安全事故。企业也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增加对劳动者的劳动保险投资,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增加劳动者的福利,从而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安全。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
§一是安全思想意识不到位;
§二是安全准入机制不到位;
§三是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四是安全监督渠道不到位;
§五是安全制度建设不到位;
§六是技术资金投资不到位。
 
解决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
§一是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
§二是建立安全准入机制,加强社会安全规范管理;
§三是加大依法查处力度,依法采取严厉惩罚措施;
§四是加大安全技术攻关,增大安全检查技术含量;
§五是建立完备监督体制,鼓励群众安全举报行为;
§六是积极做好善后事宜,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七是强化各级主体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志愿工作的主要价值意义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以倡导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社会服务活动。近年来,青年志愿者在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救援抢险、大型活动、城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促进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年志愿者行动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契合时代发展脚步,合乎社会进步潮流,符合青年成长特点,已经成为共青团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员青年的有效手段,成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首先,青年志愿者行动倡导了“志愿、奉献”的精神。“志愿、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助人为乐”传统美德和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又一实际行动的有机结合。青年志愿者伸出友爱之手,为老英模、军烈属,为见义勇为的英雄模范人物提供无偿服务,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孩子捐款助学,为农村带去了科学,送去了科技文化,也带去了文明,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样,广大青年在城市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服务老人,服务困难职工,都体现了“志愿、奉献”的精神。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是最有理想、最进步、最活跃的群体。青年志愿者行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
 
 
§第二,青年志愿者行动服务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在城市,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各项改革制度的推进,人们的组织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单位人”概念淡化,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将成为“社会人”。为此就需要构建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互助的体系,为“社会人”,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在城区开展志愿者活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这些需求。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青年志愿者“三下乡”和扶贫接力计划,就是服务于他们的这些需求。为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服务,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生命力所在,它的时代意义所在,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青年志愿者身上的具体体现。
 
§第三,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青年志愿者行动将分散的、各自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热情融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历史重任。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体现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友爱、奉献、互助、守信与公平,并以其为载体。寓精神文明建设于青年志愿服务之中,更贴近时代的发展,更符合青年的特点和愿望,更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从而产生较为显著的社会影响。青年志愿者行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仅在于道德的呼唤和重建,更重要的是它广泛调动了社会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和主体能动性。在一定意义上,精神文明的内涵蕴藏在青年志愿服务的行动和理想中,对道德理想的呼唤又能够促使更多的青年去为社会服务,从而在具体的行动中贯彻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
 
§第四,青年志愿者行动探索出了一条育人的途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情况。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我们通过青年志愿者行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做好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空洞的说教不行,大而无形、大而不当不行,要针对青年的思想实际,符合青年的实际需求。青年志愿者行动满足了这些方面的需求,广大青年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既拓宽了自己的生活范围,又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既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心,又明确了自己对人生观和人类良知的理解;既锻炼了自我的综合能力,又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可以说,青年志愿者这一德育载体,能够使青年深刻认识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引导青年用高尚的情操塑造自己、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现代知识提高自己,使青年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场经济秩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主体合法性存在问题。在企业登记注册中,有的企业虚报注册资本,抽逃注册资本;有的企业登记注册后,擅自变更经营范围,经营场所;有的企业不按时进行年度检验;也有的企业歇业超过法定期限不按规定办理注销登记;还有的企业悬挂的牌匾与核定的企业名称不符。
§2、无照经营问题仍然突出。由于外来人员和城市下岗人员的增多,无照经营的门店和无固定场所的生产经营人员有增无减,他们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管理工作带来难度。就行业而言,美容美发业、餐饮服务业、副食、小商品零售业居多,占整个无照经营60%以上。
§3、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市场上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假冒伪劣商品既有食品、饮料、烟酒,又有保健品,化妆品;既有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又有生活资料,如水泥、钢材、配件等,且制假售假的手段不断更新,隐蔽性不断增强,危害性也越来越大。
§4、中介服务问题多,已成为投诉热点。劳动中介、房屋中介投诉增多,旅游中介投诉,也呈上升趋势。此外,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虚假验资问题较为突出,已影响到进入市场主体的合法性。
 
 
§5、行业垄断,限制竞争行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供水、供电、供气部门滥用支配地位,限定购买期产品;邮电、金融保险部门凭借垄断地位,强制交易;烟草、盐业等部门凭借专卖品,限制竞争。
§6、商业贿赂,有奖销售蔓延。如建筑工程、药品买卖、电子产品等行业,回扣和有奖销售的行为日益突出,且商业贿赂的形式多种多样。
§7、虚假广告,虚假承诺的宣传较为普遍。有的企业广告宣传,夸大产品质量、性能、作用;有的企业广告虚假承诺,主要是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招工招聘方面的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
8、企业信誉降低,出现信用危机。有的企业利用合同骗取贷款和保证金,有的企业签订合同后,拒不履行合同,造成社会失信。
§10、生产领域安全事故频发。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
§一是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缺乏信用制度。企业制假售假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表明,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缺乏信用意识,不讲商业道德是造成当前市场假冒伪劣横行的重要原因。
§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市场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有的企业或经营者使用非法手段制假售假为的是追求利润;有的地方政府有法不依,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干部执法部门正常执法;有的从本地利益出发,一些搞部门,行业垄断的单位,背后仍然是与利益有关,这是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
§三是行政机关之间配合默契,合力不够。主要是一些部门职能错位,无利的事该管不管,有利可图的事争着甜言蜜语,造成管理“盲区”;加之地方法院、检察院在强制执行、起诉经济犯罪案件方面与行政机关的配合默契,不能及时给违法以有力打击。
§四是个别生产者、经营者漠视法律法规,有的知法犯法,铤而走险;有的不学法不懂法,唯利是图;
§五是法制不健全,规范性不强,操作性差。目前,我国有些经济领域,有些法律、规章的部份内容已过时,需要更新;有些经济领域,还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缺乏法律规范;还有的法律过宽过轻,缺乏惩法力度。如现行法律对无照经营,假冒伪劣等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太轻,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六是执法手段少,执法效果差,使监管无力。
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工作重点
§一是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农资等重点商品的不法行为,整顿房地产、汽车、建材、通信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价格秩序。
§二是打击走私、偷税、逃税、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防止反弹。
§三是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
§五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创新市场监管手段。
§六是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由食源性疾病引发的问题 。由食源性污染产生的疾病,已成为目前危害中国公民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按照卫生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我国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上升趋势。
§(二)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1)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首先,江河、湖泊、近海等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2)种植业与养殖业造成的源头污染。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3)生物毒素的污染。生物毒素污染主要包括细菌毒素和霉菌毒素2个方面。细菌毒素可直接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如金黄色的葡萄球菌产生的葡萄球菌肠毒素与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杆菌毒素都具有很强的毒性,会使人产生严重的呕吐和神经中毒症状。
 
 
§(三)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问题
§ (1)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2)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3)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表明,食品工业用的黑曲霉、米曲霉等也会产生霉菌毒素而对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保健食品原料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辐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等也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四)食品流通环节的问题 。目前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中,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仓储、储运、货柜达不到标准,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甚至成为腐败变质的食品。同时,由于管理不善,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地进入店堂出售。
(五) 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1)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
(2)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弄虚作假、出售过期变质食品等,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3)生产者素质较低、卫生意识淡薄、规范操作能力差等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六)卫生执法部门存在的问题
(1)食品卫生执法与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
(2)以科学为基础的立法及执法模式未完全建立,执法力度需要加大。
(3)基础监督、检验队伍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4)全社会食品安全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最基本权益。然而,蔓延欧洲大陆的疯牛病造成一些人患上了“克雅氏症”,在患者中有近百人死亡,引起整个欧洲甚至可以说全世界消费者空前的 “食品信任危机”;比利时等国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恶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品含高浓度二恶英事件,引发有关国家人民对畜禽制品的高度恐慌。
§(二)造成生产经营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对行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近几年发生的有毒大米、含“瘦肉精”的猪肉、劣质奶粉等的销毁也造成了上千万元的损失,并对本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据美国FDA向中国卫生部透露,近年来美国 FDA之所以扣留了多批中国进口食品,其原因是: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色素问题,沙门氏菌、黄曲霉毒素污染等。另外,我国近年来出口的食品也有多起因为食品卫生问题,纷纷被进口国退货。货物被扣或退货不仅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使我国食品丧失了良好的信誉。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会造成人民群众的心理压力,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食品中毒、死亡及其他事件,也会激发受害者与国家政府机关、生产企业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
药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中国经济领域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
§在经济交往中不遵守经济承诺和经济合同;
§在商品交易中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货款;
§在借贷活动中欠贷欠息甚至逃废债务;在招工用工上拖欠工人工资;
§在经营管理中出具虚假财务报表;在金融活动中,非法融资、恶意透支、虚开商业汇票。
§企业之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互不信任甚至欺诈行为,造成经济往来成本过大、财富流失严重、价值分配混乱,各经营主体利益得不到保障。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环境是市场秩序的基础 .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是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信用环境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构建和谐社会应以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为基础。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
§有利于遏制和打击经济领域里的信用缺失行为,减少国家、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财产损失。
§社会失信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内容
§社会的信用道德。信用就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求得别人对其的信任。因此,人无信而不立,企无信难兴,信用是立国富民之本,是最重要的社会要素和金融资源,是社会构成和社会正常运行的粘合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以道德为支撑,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只有全社会都形成了守信意识,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有了舒畅的渠道和合理的价格,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有必备的社会思想条件。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内容
§社会的信用制度。完善法律法规。立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依靠法律来规范社会信用关系,使关系社会信用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利于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必须抓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保护产权不受侵犯,保障产权的合理收益,在明晰产权归属的基础上,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关系的关键,不适合信用制度建设的法规特别是破坏社会和谐、保护部门利益的规章要及时予以废止或修订;
§企业和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关系的重点,应建立全社会的信用激励和惩戒制度,使守信者得到益处,不守信者付出代价。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的信用中介(评价)。当前社会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归根结底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信用度的好坏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是一项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结构已变得十分复杂,经济活动的主体日益增多,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全球。这些深刻变化,使得依靠传统手段对市场实行有效监管已非常困难,必须采用科学的组织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模式将更多地通过间接方式进行,政府需要在既定的法律框架下运作,往往受到程序的约束,同时政府部门的评价难免牵涉到部门利益而失去其客观性。
§因此,必须依靠独立的第三方来对经济主体的信用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信用评级机构是征信活动的核心,在信用评定过程中,信用等级的给定是在整合信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信用评级成为沟通经济交往双方的粘合剂,征信机构也必将成为和谐社会形成的一只润滑剂。政府应该制订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使用及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和运行规则,培育信用市场逐步扩大,同时要建立征信机构考核和筛选机制,推动权威性的征信机构的形成和壮大。
 
§行业信用记录 。要依托“金税”、“金关”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偷逃骗税记录。要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要依托“金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和价格信用建设。要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
 
§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稳步推进我国金融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其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信贷征信机构要依法采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依法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
 
 
§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在严格监管、完善制度、维护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稳步适度地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潜规则
§“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 、“明规则”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成俗的、但是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创造“潜规则”这一概念的吴思先生说:所谓的“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潜规则有哪些特点
§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
§2、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利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的稳定性;
§4、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潜规则的分类
§一是红色规则。红色规则自然是革命年代通行无阻的规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人们憎恶血腥,讨厌仇杀。但是,现实之中,往往以暴力为基础,规范整个社会秩序,或者重建新的社会秩序,革命与战争,流血与牺牲,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成为人们奉行的首要规则。最为典型的就是战争手段,无论是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都必须以消灭对手取得最终胜利为目标。
§红色规则是特殊年代的一种特殊规则,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年代都需要遵守的,甚至是需要抑制的。作为反体制的革命者可以不承认任何旧体制的一切规则,以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的精神创制新的原则,“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都可以作为革命者奉行的红色规则。但是,新的集权统治一旦确立,新的秩序逐步完善,这些以革命与造反为标志的原则就收起了锋芒,成为抑制的对象,在新的社会中逐步淡化,乃至退化。
 
§二是绿色规则。绿色规则往往是法律政策的产物。由于法律政策的严重滞后性,人们就借助于绿色规则,规避法律政策的约束,从而达到活跃社会经济的效果。最为典型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偷偷摸摸的搞“单干”、“承”。由于中国的法律政策都是高层办公室人员所规范制定的,加上巨大的地区差异,因此,各地的“土政策”往往更有效更管用。
§        绿色规则是具有一定理论或者实践水平的人所奉行的规则,由于体制的压制,因此,需要利用新的规则冲破体制的束缚,因此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一旦绿色规则畅通无阻,就极有可能成为显规则,而成为人们共同接受与奉行的规则。中国改革开放中有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就意味着允许绿色规则的创制。
 
§三是黄色规则。黄色规则是人们为了迎合社会经常运用的“规矩”。这种规则并不伤害他人,却往往会给自身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掌握及运用这一类规则,是成熟人,特别是成熟领导的标志。如接待领导、上级部门、兄弟部门的“规矩”,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的“规矩”,节日慰问请客吃饭的“规矩”,有一点见风使舵察言观色的味道,却不得不为之,可以称之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
§ 黄色规则是大家基本上所奉行的规则,特别是体制内的人们所必须遵守的,但是由于这种规则基本上是私下的成分较多,因此,许多人即使在实践上都奉行与这一规则,依然无法在面上公开。黄色规则往往随着社会、城市、系统、单位,甚至部门环境而增减消长。奉行的人多了,仿效者众,则大行其道,特别是在中层干部、实权人物、城府深厚、识多面广者实行的较多。
 
§四是灰色规则。灰色规则是以谋取自己私利,即“灰色”收入为目的所奉行的行业规则。由于是行业规则,从行业之外的人看来是集体犯规,在行业之内的人看来是“日常”、“平常”行为,因此,并不犯错误的感觉,往往变得心安理得。如行政单位罚款收费主要是依靠指标为考核内容的。无论是个人或者集体,实际在都奉行了这些规则。
§ 灰色规则,是体制边缘与体制核心人员共同遵守的,如单位乱发奖金福利,问题在于一个是主观完全故意的,甚至借机谋取更大的私利,另一个恐怕是“不拿白不拿”的心态,也借机拿一点。尽管有五十步笑百步之说,但数量多了,质量就会上一个台阶,拿了太多,就成了腐败问题。但是在灰色社会中,有灰色场合、灰色情调、灰色收入,往往就会拥有无法消除的灰色规则。
 
§五是黑色规则。黑色规则则是违反法律政策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私利的规则,是腐败的催化剂。人们最痛恨的就是这种规则,往往是自己利益为重,完全不顾他人的利益,甚至以损害他人利益作为增加自己利益的筹码。如行政、教育、医院、娱乐等各个领域反映揭露的各种潜规则。
§ 黑色规则已经成为口诛笔伐的重点与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反腐败的重点,往往成为人们反对一切潜规则的原因。所谓的消灭潜规则,主要就是为了消灭黑色规则,特别是构成黑色规则的环境与基础。
对待“潜规则”四种合理的态度
§其一,对“潜规则”言,不排除其有合理的地方,那么,就让合理的地方“露出表面”,大家共同遵守就是了,不要让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都“潜”下去;
§其二,对决策者言,那些“不露在表面”的,就要让它总也露不出来,灭其于初始状态,等这些个“潜规则”大行其道,那就晚了;
§其三,对官员言,要独善其身,不按“潜规则”做事;
§其四,对社会言,要大张旗鼓地提倡规则意识,坚决反对“潜规则”意识
商业贿赂的特点 与危害
§(一)商业贿赂行为具有隐蔽性。商业贿赂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是孳生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其隐蔽的杀伤力往往不可低估。商业贿赂使交易的天平不公平地向行贿者一边倾斜,这势必阻碍市场机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另外,商业贿赂也为不法人员大肆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销售渠道大开方便之门。现实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得以泛滥,屡禁不止,不能不说,商业贿赂的诱惑是其中一大原因。
§(二)商业贿赂行为目的明确化。商业贿赂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和权益,目的是希望在经营活动中排斥正当竞争,获取交易机会,从而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或者以更优惠的条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
商业贿赂的特点 与危害
§(三)商业贿赂行为手段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查处力度的加大,商业贿赂的花样不断翻新。经营者通常以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如经营者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付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现金或实物;为对方单位中的有关人员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甚至性贿赂,等等。
§(四)商业贿赂是廉政建设的毒瘤。商业贿赂既是违法犯罪行为,又是对正常、公平的竞争秩序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商业贿赂往往与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直接相关,严重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又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
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意义
§1.治理商业贿赂,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商业贿赂的整治和防范。商业贿赂违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扰乱正常交易秩序,妨碍市场资源合理配置,是对市场经济发展最严重最直接的破坏,严重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通过对商业贿赂的治理,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结合办案工作探索建立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有利于制止和纠正不正当交易,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有利于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有利于净化商业环境,打造我国企业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建立商业信用体系,加强和促进商业道德建设。
§2.治理商业贿赂,是反对腐败的重要内容。商业贿赂的本质是贿赂,其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与国家公务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密切相关。一些不法经营者在药品生产审批、出口配额许可、物资采购、工程招标和土地出让中,与国家公务员队伍中的一些意志薄弱者内外勾结,搞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通过对商业贿赂的整治,加强查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权力参与企业、事业单位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索贿受贿的行为,以及严肃查处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是当前反腐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查办这些案件中取得明显成效,对于纯洁党风、政风和民风,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3.治理商业贿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商业贿赂将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不仅坑害消费者,还可能引发公共事件甚至恶性事故,严重破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商业贿赂的整治,就是围绕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具体地体现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花更大气力治理商业贿赂等不正当交易行为,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正确处理和化解市场不规范、交易不公平等矛盾,促进和谐经济建设,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全面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垄断的危害
§服务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 。垄断与竞争天生是一对矛盾,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垄断性行业的服务质量往往难以令人满意,经常会违背市场法则、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
§价格垄断拉高整个社会成本 。通过行政性、强制性手段维持高于合理水平的价格,人为压抑公众的消费需求是垄断的必然。垄断的利润是极其可观的,有消费者指出现在随处可见IP电话卡以6至8折“挥泪”甩卖,电信部门却仍可泰然处之。不知其中的利润到底有多大。而由独家垄断造成的社会成本是极其巨大的。
§计划经济时代电信、铁路等部门过去都属于国家行政部门,而这些部门进入市场的时候,本身却仍具有垄断地位,一旦在市场中开始追求利润,就会通过垄断定价把大量消费者利益转移到手中,使特权部门、特权公司拿到远远高于竞争市场价格的利润。结果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成本。
 
§行政垄断滋生腐败毒瘤。在当前国内市场出现的大量垄断行为中,行政性垄断无疑占据首当其冲的位置。由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所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称为“行政垄断”。行政性垄断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使得它比自然垄断、行业垄断对市场公平竞争的危害性更大,特别是少数腐败分子利用具有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如果“给钱”才能办事,垄断成了腐败的温床,这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使政府信用遭到损害,失信于经营者。
 
行业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天敌。城市公用事业属于公共物品,一般是政府投资,由政府所属的企业生产,这些企业在获得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和经营权之后,便取得了垄断地位,同时也获得了相对不错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既得利益者既感受不到来自外部的市场竞争压力,也缺乏通过技术进步和提升管理水平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内在动力。他们往往打着国家利益的招牌,把本部门的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限制和排斥其他企业的进入;并且依靠行政权力维持垄断地位,用垄断高价继续获取超额利润或掩盖自己的亏损。
 
 
§不遵守价值规律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畸形扭曲。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而市场经济则是人类社会经济必须具有的基本运行方式。因此,价值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基本规律性。价值规律的核心就是"等价交换",它要求任何交换都是等价的,它虽然并不反对非等价交换的偏离情况,但是它认为偏离不能太大,始终围绕着等价交换价值点上下而波动。
 
有远见企业应自觉履责(企业自律)
§“问题鸡蛋”事件及三鹿奶粉事件给我国每个企业上了一课,那就是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只要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始终自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那么它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有可能做成一个百年老店。
§一个企业如果只顾眼前利益,放弃对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损人利己的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它终将被淘汰出局。近期发生的几起食品安全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身无可非议。但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失灵难以避免,这意味着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并非总是与社会所期望的目标一致。鸡蛋中检出三聚氰胺成为一个最新案例。
§人无信难行,企业有责乃远。企业家的竞争力、公信力和道德水准,从来就不仅是企业家个人的事情,它关乎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些知名企业、百年老店,之所以多少年来一直得到社会信任,就是, 因为除了遵纪守法外,还将道德,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而反观那些曾红火一时的短命企业,多是只顾及蝇头小利、缺乏长远眼光之辈。
 
§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发生冲突时,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揭示的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都做出肯定回答。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它保护市场主体通过合法的竞争谋求最大化利润的行为,但并不鼓励损人利己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仅应该履行社会义务,也就是企业应履行经济和法律责任,而且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履行社会义务的基础上还承担一个社会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这一道德准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要讲道德,不能损人利己;二是企业除了履行经济责任以外,还须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增进社会福利作出贡献。
 
§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并非水火不容。由履行社会责任赢得社会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企业的一种财富。许多精明的企业家发现,如果以欺诈行为去赚钱,到头来必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就容易获得社会的接受,企业及其它的产品和服务容易在社会公众中获得更高的信任程度。这种良好的企业信誉对于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增强企业持续的获利能力。
 
§当然,在目前我国制度与市场双重不完善的条件下,还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激励与约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首先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市场环境以及完善各种必要的规制结构,明确企业与个人在市场交易中的利益与责任边界,在源头防范企业实施损害社会目标的损人利己行为;其次是构建一个包括政府监督部门、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等在内的立体监控体系,让企业违背社会义务和责任、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道德行为尽早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最后是对企业损人利己行为的惩罚力度必须加大。不仅使无良企业得不到任何便宜,而且必须让它付出高昂的代价。
大部制改革”意义重大
§首先,“大部制改革”是精兵简政的新步骤。
§政府机构精简改革、变革的事情是经常要做的。尽管“精兵简政”自延安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开始提出和实施,建国以后我们经历了七次行政体制改革,这是第八次。然而“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情况常常发生。对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无需赘言,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的一次讲话中说“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这次“大部制改革”是精兵简政的继续。
§其二,“大部制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新时期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有“精简-膨胀”的轨迹,然而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完善,处于螺旋上升进步的趋势。这次“大部制”改革将是一个重要的台阶,改革如果能够尝试成功将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公共服务领域里会因此出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行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其三,“大部制改革”是社会制度完善的新成就。
§从国际情况看,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相对比较少,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都在十至二十个部之间,而发展中国家设立的部就比较多,这与国家市场经济完善与否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追求的是“大社会、小政府”。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在完善之中,从1982年到现在,已经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不少政府职能已经转移到市场和社会,如行政许可法显示的政府职能有四分之三“许可”被取消,让给市场、企业、行业、社会,由此减少了相应的机构。但我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有减少行政成本、更多为民谋利需求,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过程中的趋势要有正确的判断,有进步就要肯定、要鼓励。
§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数量、设置的依据,有他们的合理和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是衡量我们行政体制改革的标尺,各国有自己的国情,美英法德日的政府机构设置也各有千秋,都有各自的安排。我国的根本制度与它们有本质区别,市场经济建设以后,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追求“大社会、小政府”、减少政府成本,但我们的“小政府”与它们所说的“小政府”也不尽相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也是国际赞誉、不少国家羡慕的“政府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有制度设计方面优越性及政府机构的设置方面的不同做法。
  
 
§节能减排
§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工作重点
§ 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要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要强化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生态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的作用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
§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
 
§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
§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
据世界气象组织评估:过去100年中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近地面气温上升了0.3-10.6℃,到2100年时,将相应上升1-4℃,21世纪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将大大超过过去5000年中的变化.
§这种全球性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室效应的危害
温室效应,将威胁全球的生态系统,对农业、水资源、海洋及海岸带、能源、人类健康等均产生重大影响.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增高,南北地区温差减小,大气经向环流减弱,降水分布发生根本性变化,气候带向两极方向转移,森林覆盖面积大大减少,沙漠扩大,自然生态随之而改变,干旱及虫害加剧.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最容易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现有的冰川中约30%-50%会消失,这将影响到河流的流量,导致水力发电和农业用水缺乏.据统计,气温升高1-2℃,降水量减少20%,海平面将明显升高,这直接威胁到沿海国家和30多个岛国的生存.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农牧业的影响。
§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二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四是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气候变暖后,草原区干旱出现的概率增大,持续时间加长,土壤肥力进一步降低,初级生产力下降。五是气候变暖对畜牧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某些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
§(二)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是森林类型的分布北移。从南向北分布的各种类型森林向北推进,山地森林垂直带谱向上移动,主要造林树种将北移和上移,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可能缩小。二是森林生产力和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三是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四是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少数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终将缩小。五是冰川与冻土面积将加速减少。到2050年,预计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左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六是积雪量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七是将对物种多样性造成威胁,可能对大熊猫、滇金丝猴、藏羚羊和秃杉等产生较大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三)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近40年来中国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为海河、滦河流域,其次为淮河、黄河流域,而整个内陆河地区由于干旱少雨非常脆弱。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未来50~100年,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在北方的宁夏、甘肃等部分省(区)可能明显减少,在南方的湖北、湖南等部分省份可能显著增加,这表明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二是未来50~100年,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宁夏、甘肃等省(区)的人均水资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剧。三是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未来50~100年,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
 
§(四)对海岸带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趋势,并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海平面及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中国沿岸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二是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概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三是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五)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的增多,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加大,气候变化也可能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对某些区域的旅游安全等产生重大影响。另外由于全球变暖,也将加剧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的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
臭氧层破坏问题
§臭氧层——地球的保护伞
臭氧是由氧分子离解为氧原子,氧原子再与氧分子结合而成的一种无色剧臭的气体.自然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很少,而且随高度分布不均匀,近地面较少,从10km开始逐渐增加,在20-25km高度处达最大值,形成明显的臭氧层,再向上又逐渐减少,到55-60km高度上就很少了.
§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的行星,这除了因为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外,还因为它的周围裹着厚厚的大气层.其中臭氧大量存在于距地表12-35kin的高空(包含在平流层内),形成臭氧层.这层臭氧能阻挡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是地球上生物的保护伞.
§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科学证明,当紫外线透人人体或其他生物组织时,它首先被蛋白质或核酸(如DNA)吸收,它所含有的高能量能破坏这些分子的化学键.所以紫外线对生物组织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诱发突变,并且可以引起癌变.当紫外线通过正常情况下的大气层(当然含臭氧层)时,对生物体杀伤力最强的那部分紫外线被臭氧层吸收了.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科学家已经研究证实,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是人类排放的氟利昂类物质.
§氟利昂是含有一个或多个氟原子的卤代烃的商标名称Freon的译音,最早产品是氟氯烷,英文缩写为CFC.它是由美国人托马斯·米德奇雷于1925年发明的,1930年美国杜邦公司设厂生产,1900年后大量使用.由于CFC化学性质稳定,沸点低,在适当压力下易液化,对人毒性不大,所以被广泛用作制冷剂;在杀虫剂喷雾罐中加入少量液体氟利昂,就能为罐内提供均匀压力,所以又广泛用作喷雾罐中的发射剂;它也是泡沫塑料生产中的发泡剂(冰箱中保温层用的就是这种塑料)以及电子工业中的溶剂.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每年生产氟利昂200万t,其中大部分最终被释放到大气中.
§据研究,一个氯原子可与10万个O3分子发生连锁反应,从而破坏臭氧层.氯原子最后可与氢结合成氯化氢(HCl)脱离平流层,最终可随降水(酸性降水)返回地面.然而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因此在乎流层中的氯能在较长时期内不断破坏臭氧层,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穿透大气层,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除氟利昂外,造成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因素很多,如氮氧化物、四氯化碳、甲烷等.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对人类的影响:皮肤癌增加.UV-B紫外线损害人类皮肤细胞中的DNA,是皮肤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数据表明,纬度越低皮肤癌的发病率越高,白内障病增加.臭氧层每减少1%,白内障患者增加0.6%-0.8%,而且,患白内障的年龄也将提前.机体免疫能力下降.紫外线还会使人的免疫能力下降,对病菌、病毒的抵抗能力降低.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浮游植物在海面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容易受到多量紫外线的危害,从而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对植物的影响:紫外线增加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高度、叶的面积、干燥质量)、开花等,还会使农作物品质下降(比如脂肪、蛋白质的含量等),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是平流层大气循环的动力.
§对流层的各种气象现象与平流层的变化密切相关.臭氧层的耗竭将导致平流层温度下降,会对全世界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气候的变化又会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淡水危机和水污染问题
§淡水危机的原因
淡水资源一般是指河湖中的水、高山冰雪以及能被开发的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在内的陆地淡水资源.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淡水仅有2.5%左右,而在所有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储存于两极的冰川、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因此,人类真正能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湖泊及地下水中的部分,约占淡水总量的1%.而这少得可怜的1%里还有一些是已遭到污染的“脏水”.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1)不平衡的分布状况。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世界上最大的15条河流拥有全球河流径流量的1/3,仅亚马逊河的径流就占全球径流总量的15%.淡水资源的人均分配也极不均匀.某些国家因人烟稀少,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冰岛人均占有水资源最多,每人达68万m3;中国与加拿大的年降水量和每hm2水量大致相等,但中国人口为加拿大的40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加拿大的2.1%.
§(2)人口增长导致淡水危机。世界气象组织发表报告指出,世界人均淡水拥有量将由1998年的7100m3减少到2025年的4800m3,减幅达1/3.而人均年用水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约300m3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约800m3,经济持续发展及大量农田灌溉用水也会导致淡水危机.农业灌溉是淡水的最大用户.全球有近80%的淡水被农民用来浇灌农田.由于各国的灌溉用水效率差异很大,水在使用过程中的巨大浪费是造成水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亮起了“红灯”.
(3)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减少。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水污染水体是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切实有效地控制污水排放,加强对污水的处理来减轻对水资源的危害.目前主要采取严控工业污染排放、综合治理河流污染、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措施.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多样化和它们的遗传及变异,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包含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个性的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则是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类型的多样化.目前,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速度高于地球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食物、药物和部分工业原料
人类的食物几乎全部取自野生物种及其驯化品种.据统计,地球上大约有7-8万种植物可被食用,其中可供大规模栽培的约有150余种.虽然被人类迄今广泛利用的仅为20多个物种,但却已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90%,仅小麦、水稻和玉米就提供了70%以上的粮食.可见,植物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同样,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也来自生物多样性.传统医药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大约80%的人口(约30亿)的基本健康,仅中药就用了5100多个物种,在美国,40%以上的药物仍然依赖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另外,现存的和早期死亡的生物支撑着当今的工业,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就来自数千万年前死亡的生物;木材、纤维、橡胶、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等就来自当今现存的生物.然而,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不断丧失,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药物以及部分工业原料也必将随之减少.
 
§(2)生物多样性具有景观、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不但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因为多样性,生物还具有娱乐、美学、文化教育、天文历史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社会精神价值.
(3)生物多样性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滑坡和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
据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观测,在降雨量为346mm时,每hm2林地的泥沙冲刷量为60kg,草地为93kg耕地为3570kg而农闲地高达6750kg.可见,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其水土保持能力越强.然而,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干扰所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致使全球每年约250亿t的土壤流失.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60多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
§同样,生物多样性丧失还会导致土地沙漠化,例如,美国中西部大平原过去曾是森林茂密、土壤肥沃之地,因19世纪的无节制开垦,导致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20世纪30年代以后连续发生"黑风暴",造成2000万hm2的农田荒废.
 
§4)生物多样性能防止二氧化碳增多,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我们知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天都在不停地吸收大量的C02,并释放出大量的02,据测算,每hm2阔叶林每天可吸收1 tC02.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减缓气候变暖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然而今天的C02却增多了,其增加的原因除了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之外,还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有关,特别是与毁林和焚烧有关.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热带雨林,将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生物多样性具有清洁环境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产环境的伟大清洁工,它能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如邻近都市的湿地是有效的天然污水处理中心,起到高效氧化塘的作用.森林具有吸尘、过滤、杀菌、净化空气和水分的作用.如1m2的榆树叶面一昼夜能滞留3.39g灰尘;1m3的空气中,林外有3-4万个细菌,而林内却只有300-400个;闹市区每m3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比绿化区可以高7倍之多.可见生物多样性起到消减污染、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然而,今天快速丧失的生物多样性把这种清洁作用降低了,使人类社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
§造成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森林的砍伐、湿地减少、滥垦草原、过度利用、环境污染;此外,还有外来种的引入、不合理的单一耕作方式、自然灾害等.
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若干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主要有,采取就地、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等实际措施保护物种,运用法律和国际公约保护野生动植物,加强宣传、教育,提倡公众参与,依靠全社会力量做好野生生物的保护工作等.
我国1988年就颁布了第一部《野生动物保护法》,使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走上了法制的道路.在我国新的《刑法》中,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罪"的罪名,对滥捕、买卖野生动物等行为给予刑事制裁.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6月签订于巴西里约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公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改变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局面.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
§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促进文化多样性   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人类的文明(即文化生态)的平衡依赖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正如地球需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保持生态平衡一样,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也依赖于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文化多样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科学创新之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科学之源的文化,是民族之根的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的母体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根”,是发展民族文化之魂,是当代文化、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创新之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大传统赋予民族的是精神和思想,是“父亲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小传统赋予民族的则是情感和血肉,是“母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它激活了民族主体文化,并与之一道构成了民族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
施予式保护。指国家(政府)出于加强民族认同和文化建设的目的,提供资金,并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通过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将散存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以歌谣、民间故事、戏曲为主)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出版,使之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
开发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开发式保护存在“文化开发”和“经济开发”两种形态。
文化开发 :首先, 强调“改造传统”;其次,强调“推陈出新”,摈弃民族民间文化固有的样式或内容,按照当前的需要进行“改写”,从而实现为政治服务的现实目的。
 
 
 
发展式保护
 发展式保护,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无论是保护者或研究者,都应当尊重传承人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逻辑,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从而实现文化与人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基本方针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成熟文明的缩影,既是我们先辈长期不懈地探索自然规律的产物,包含着大量科学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也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的集中体现。例如,节日表现的人与天(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中国人阴阳平衡、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欣赏柔美、追寻浪漫的美学观,享受团圆美好气氛、根据年龄长幼尊崇的伦理观。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通过节日可以很好地继承。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需要载体的。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传统节日及其相关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像春节的放鞭炮、扭秧歌,清明节的踏青、放风筝,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燃宝塔灯,象征着闲暇、欢乐、温馨和幸福,都是展示欢庆喜悦的有效形式。从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一些传统节日又是多民族共同享有的。例如,春节不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是其他30多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可见,春节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中是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分布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
§传统节日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海外华人一直把春节视为民族文化的代表,他们身处异族文化之中,但是每年仍然坚持过春节,并加以展示,既强化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传了中华文化。
§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又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节日正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传统节日,既有物质文化的存在,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表征,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而且,任何文化遗产的保护,活态的保护远胜于静态的保护;大众参与的保护,远胜于单个传承人的保护。传统节日正是通过大众共同参与的方式得以生生不息。
 
§中国语言文字应用与规范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作用
§   十七大提出“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这里涉及到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问题。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语言文字又是文化组成部分里面一个非常特殊的成份,因为它既是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今天我们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从载体的角度来讲,语言文字是非常基础性的、不容忽视的。也就是说,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该是在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的。因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灿烂的文明是通过汉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我们要弘扬它,要去建设它,肯定关注我们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从本体上来讲,我们语言文字工作如何能够更好地在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基础上,提升公民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这是从载体的角度来讲,因为只有这个载体建设好了,文化才能顺畅的传承。同时语言文字又是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本身是和典籍中的思想不能够截然分开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好的作品,像我们的《论语》、《中庸》、《大学》,要把它翻成外文的时候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困难就在于这个汉语的表达里涉及到很多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在外文里面很难找到完全匹配的一些名词和概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语言文字本身和它所承载的文化无法截然分开。
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变化
§  第一个变化就是网络和媒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使得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领域极大地拓展。第二个方面,社会语文生活也更加丰富,比如说外语的使用越来越多,另外,随着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方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有好多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在少数民族自治区里,少数民族朋友既要学习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同时也要学习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也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今天,语言文字整个面临的环境一个是极大的丰富,也更加复杂。所以在今天,我们一方面还要继续坚持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的基本政策,但同时,我们还要照顾到外语,照顾到方言,照顾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关系。所以,在新世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就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和谐语言生活的内容
§第一就是普通话、规范汉字、方言、繁体字之间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明确提出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里提出政府机关、新闻媒体、教育系统和公共服务行业要推广普通话,要使用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
§第二个方面就是中文和外语之间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来的文化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国市场,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中国人。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外语,而且外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外国的文化、科技,它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为我服务的。但是当外语的使用开始侵占到我们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的时候,比如说,应该使用汉语的地方你使用了英语,使用了外语,应该使用汉语拼音的地方你没有使用拼音,而使用了外文。在很多体现一个国家主权和独立的一些地方,比如说地名,在全世界都没有用外语来表达本国地名的,我们中国的地理地图上要标的地名一定是中文,也就是汉字和汉语拼音,而不能用中文和英文。
§ 第三个方面的和谐,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宪法里规定,少数民族有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公民要学习和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通过国家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赋予的每一个人的权利,少数民族朋友又有另外的一种权利,同时具备的,就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社会语文生活的日渐丰富,我们的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如何评价“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  国家语委从2007年开始推出“中华经典诵读”的活动,这项活动的目的,其实我们非常清楚,通过诵读经典,第一推广普通话,用普通话来诵读;第二推行规范汉字,我们认读的都是规范汉字。但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是作为本体性的工作来讲最重要的。但是同时,通过诵读经典,让人们更多地去了解、关注、喜爱、弘扬我们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典籍里灿烂的中华文明。所以我们叫“雅言传承文明”,就是通过普通话传承我们的文明。“经典浸润人生”,通过经典浸润我们的人生,这就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何加强青少年的语言文字的培养
§  很多人提出来,现在读不懂古文,是因为使用了简化字,还要恢复繁体字,要认识繁体字。这个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已经很容易解决了,这不是一个问题了。但是为什么变成简化汉字以后还读不懂,这就是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我想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语言文字的使用方面是越来越倾向于简单、随意。而我们的古文、我们的典籍用的都是高度精炼、高度凝练的语言,而且表述方式和现在的白话文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如果不去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要想读懂确实是很难。包括典籍里好多的通假字,好多表述方式,字的前置和后置,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则,特别是不了解每一个字在当时的含义,要了解它确实是有相当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一方面要加大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面文言文的比例。
§另外,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里面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教育内容,更多的是和国际上,这个国际其实就是西方,和西方的教育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包括地理、历史、体育、社会活动、社会实践、语文课,还有其它的,都应该更多的渗透中国文化的底蕴。人们浸润的多了,对它的理解也就容易了。所以从文言文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第一还是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时,要在更多的范畴里面,去关注我们中华文明的传承。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使用网络已经非常普遍了,网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词语,甚至是一些看不懂的字、一些符号,有的人说这是网络语言,也有的人说这是“火星文”。这些文字出来以后,对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是不是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提出了一些挑战?
  第一,对于青少年在网络上使用的这种符号,他有他自己的含义,在一个小圈子里,大家比较熟悉,相互来用,我觉得这无可厚非。说的极端一点,就像两个人在打电话,两个人在聊天,他们使用一种别人听不懂的语言,看不懂的文字来交流,可能他们觉得这没什么,我也没有影响到别人,我的这个信息都是私人化的,就我们两个人知道。如果网络语言,网络上使用的一些符号仅仅限于这个范畴里面,这无可厚非。当然过多的使用符号和标志,可能影响他的语言文字的习德和应用。但是就从应用来讲,我觉得这是可以的。  
§第二,这种个人化的交流和交际的语言和符号,它不应该去侵占我们正常的语言文字的领域。
§第三,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伴随信息化所出现的一种现象。使用者往往都是年轻人,而且大多数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儿,从这一点来讲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可能会影响到使用者的正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包括他们的学习和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二,网络语言的使用应该局限在私人和小众的范围中,不应该登堂入室,进入到比如作业、作文和正规媒体里,这是出于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尊重和遵守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保持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顺畅。
如何看待中文与外文的关系
§我们现在外语的使用,它已经开始冲击我们的国家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电子仪器、电器、日用品,上面的符号都用英文,而没有中文。它的假设就是大家都学英语,都看得懂英语,所以我用英语无所谓。外国生产的很多产品在中国市场流通的时候,也没有加注中文,就在大行其道,我们报纸里经常出现英文的符号,比如我看到一家晚报,标题上用的就是这件事情VS另一件事情,你这是中文还是英文?如果我没有学过英文,我不知道这个VS是什么意思,那我就看不懂这个标题,也看不懂你的内容,说明这家报纸侵犯了我的权利,侵犯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通过汉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权利。对于不懂英文的人来讲,你用一个英文的单词,用一个字母词在正经八百的新闻里来播、来用的时候,那就是“火星文”,那就是网络语言,那就是别人看不懂的文字。我们现在如此关注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是因为我们关心青少年,担心他们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受到影响,同时也担心我们的语言文字会不会就此发生一些混乱。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当我们在中文里夹杂外文的时候,其实它的作用和“火星文”是差不多的。我想这里其实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尽快提出相应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如何看待中文与方言的关系
§方言承载着重要的当地文化的气息,“现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经不会讲、讲不好上海话了,这让我非常担忧。”上海沪剧院演员马莉莉建议,在电视台和电台方面,每天花半个小时用本地语言播报新闻,以规范、传播上海话。(1月28日《青年报》) 此外,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继2007年出版轰动一时的《上海话大词典》后,今年8月主持开发的“上海话输入法”新老两种版本又同时问世。 在很多人看来,用上海话播新闻是源于一种文化自满,显示的是上海人的自我优越感,所以无论先前推出的上海话大辞典,还是上海话输入法无一都遭到了人们的批判。批判者无一例外都坚持这样一个论断,保护方言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大方向背道而驰。马委员倡导规范、传播上海话成为靶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您认为应该怎么看待和处理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保护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和谐”?
§方言的使用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里已经留有非常大的余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在政府机关、大众媒体、教育系统和公共服务行业要使用普通话。除此以外,方言的使用以及其他语言文字的使用都可以是个人的喜好和习惯而定,关于保护方言的建议,实际上国家语委也在采取措施,比如,要尽快地把各地的方言作为音频资料保存下来,留做以后的研究和文化保护。但方言的使用还是不能超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例如不能用方言播新闻,这是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保证在方言区学习和生活的来自其他地区的人,也能够顺畅地了解所表达的信息。另外, 方言的确承载很多地方文化的信息,这个方面从学术研究和文化保护的角度采取措施进行研究和保护是值得提倡的。
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很多人读不懂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经典
§大学毕业生很多人读不懂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经典可以说是一种退化,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在我们的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份额比较少;另外一方面,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日益强劲,而且我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似乎都更多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样也使得很多人实际上很少关注中国的传统。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更多的学习传统文化开始,同时要树立民族和文化自信心,其实西方很多的东西不见得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更高明,但这要个人自己去判断,而自己判断的前提首先是要了解,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片面地认为(甚至是坚信),西方的、现代的都会比中国的、传统的要高明,当你仔细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以后,可能结论就不会如此了。
§古典小说应该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比如说《三国演义》强调的是朋友之间的义气,《红楼梦》更多反映了中国生活的复杂多样以及事态人生,而《西游记》则反映在对待权威和个性之间的调和,《水浒传》则更多反映了忠孝节义的渲染。当然,如果只是读白话文小说可能需要有更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能从领略它们所反映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我还是更倾向于大家多读经典的诗文,一开始可能比较麻烦,因为有很多表述方式跟我们现在是不同的,但如果仔细地去琢磨,经常向别人请教,最后的收获会让你终生受益。
如何看待中学生写错别字现象
§据报道上海中学生作文竞赛300获奖文有141错别字,可能反映了目前很多人所高度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这是由于我们很多情况下都已经不再用笔去写字了,计算机输入会给你提供很多的选择,我们只是在再认,而不是去回忆,这对我们掌握语言汉字的书写是会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鼓励中小学生至少在写作业的时候,应该用手写,这一方面可以巩固他们的汉字学习,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汉字书写水平。
如何看待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对简体字缺少认同感
§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中对规范汉字的认同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规范汉字的认同也会受到对中国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甚至政治意蕴。实际上,目前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对规范汉字的认同度越来越高,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更是完全认同了规范字,这说明规范汉字被全世界的华人和外国人认同是必然趋势,另外从汉字的发展规律来看,它总是在不断地简化,不断地规范。实际上在30年代,民国政府就推出了汉字简化方案,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汉字简化的方案到目前已经得到了国内各界群众的广泛认可,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它也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所接受和认可。
 
 

 
关于我们 | 汇款方式 | 考试培训 | 辅导资料 | 行测信息 | 申论信息 | 面试信息 |南方公务员博客 | 网站地图 | sitemap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广东公务员考试 | 广州公务考试 | 深圳公务员考试 | 广东选调生及公遴选 | 事业单位招考

南方公务培训中心总部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76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西校区实训楼516

联系电话: 020-85217183、18922251193

Copyright © 2007-2024 南方公务考试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20522号

       
  • 电话咨询

  • 020-85217183
  • 020-85213838
  • QQ交流群

  • 310206975
  • 25595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