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评论:优先恢复重建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
——三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
■ 本报评论员
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优先恢复重建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这是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在总结前一阶段抗震救灾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对我省下一步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
优先恢复基础设施,夯实灾后重建的基础。这次特大地震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救灾难度大,大在灾区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遭受了巨大破坏。实践表明,哪里基础设施恢复迅速,哪里抗震救灾工作就能迅速推进。在千头万绪的重建阶段,基础设施的恢复就是重中之重。这些重要基础设施既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建效果的重要体现,更是其它重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优先恢复基础设施,才能安置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要充分利用现在的有利条件,安排现有的大型设备和人员力量,把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当务之难、当务之急、当务之重抓紧抓好。
优先恢复基础设施,提供加快发展的保障。这次地震中,我省经济最具活力的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受灾严重。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毁,对我省经济整体的破坏和影响很大。我们要牢牢把握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就必须遵循三次产业发展规律,以更加紧迫的工作状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恢复基础设施,争分夺秒夺回损失,加快发展建设家园。要着眼于增强保障能力,重点加快铁路、干线公路、旅游等重要专用通道的建设;重点搞好水库、堰塞湖及河道淤堵处理,加快堤防工程、乡村供水设施、灌排水利设施等恢复重建速度;重点恢复灾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电、天然气、煤炭和工业原料的恢复生产。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要力争在三年内使灾区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到灾前水平,为灾区发展振兴和全面小康提供坚实保障。
优先恢复基础设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地震虽然改变了山河,但改变不了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地震虽然摧毁了家园,但摧不垮四川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强决心。基础设施不仅关系灾区人民的当前利益,而且关系他们的长远生存发展,必须尽快恢复重建。既要优先恢复水、电、路、通信等基础工程,也要优先恢复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恢复,灾区群众才能尽快得到安置,尽快恢复家庭生活,才能安定民心、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要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的恢复重建;全面恢复市县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和建筑质量。这是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优先恢复基础设施,搞好科学重建的示范。灾后重建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进展情况举国关注、世人瞩目。灾后基础设施恢复建设,点多面广、投入巨大、影响深远,必须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城乡、科学重建”这一总体要求进行。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论证,科学评估,认真做好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恢复各类基础设施的功能放在重要位置;要把基础设施的恢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远近结合、优化布局,增强安全保障能力。要广泛借鉴国内外灾后重建的有益经验,使基础设施的恢复成为科学重建的先导示范。
优先恢复基础设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只要我们明确目标责任,凝聚信心力量,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险阻,打赢这场灾后重建和生产发展的攻坚战。